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学工荣誉) 思政教育 (主题活动) (思政品牌)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队伍建设 (工作动态)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新闻纵览

首页 > 新闻纵览 > 正文

青年大学生“文化下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Day3

赓续红色血脉 浸润非遗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11阅读数:

烽火岁月的壮烈回响与千年墨韵的匠心传承,在临汾市尧都区交织碰撞。7月9日,“文化下乡”实践队奔赴临汾市尧都区,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基因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的文化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点亮信仰之光,也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薪火,点亮童心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省阳泉市时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作贡献。”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实践队围绕百团大战的壮烈史诗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课堂。队员程子涵以生动的语言和珍贵的史料为孩子们清晰地勾勒出百团大战波澜壮阔的阶段:从初期破袭日军交通命脉的雷霆出击,到中期攻坚克难、扩大战果的英勇奋战,再到后期粉碎日寇疯狂“扫荡”的顽强反击,当讲述到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争取和平曙光而前仆后继、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时,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庄严肃穆,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对英雄由衷的敬仰与深切的感动。“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发自肺腑的共鸣,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植其中,孕育着守护家国、担当大任的希望。

互动环节中,实践队员亲切融入,现场指导孩子们剪制象征信仰的“闪闪红星”,专注的神情传递出对先辈的敬意。在模拟“传递情报”的游戏中,孩子们协作拼出“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我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的励志语句,稚嫩童声汇成宣言,在游戏中体悟团结与勇敢的真谛。

匠心体验,对话千年

7月9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木版年画”的重要传承基地。在古朴的展馆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国琦老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平阳木版年画自宋元萌芽至明清鼎盛的源流、独特艺术风格与民俗内涵。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核心工艺。刻刀于木版上谨慎游走,木屑翻飞间勾勒线条,棕刷在宣纸背面均匀施压,图案跃然纸上。初次尝试的专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艺的艰辛与匠心坚守的不易,当亲手制作的年画作品呈现眼前,惊喜与成就感油然而生,成为一次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

队员们沉浸在这份亲手创造的喜悦中,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传统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感敬佩,又有对自身初次尝试时笨拙的释然与成长的自豪。队员王煜坤分享到:“当我学习雕刻平阳木版年画时,指尖的酸麻与木屑的清香交织,让我真切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正是藏在这日复一日的用心雕琢里。”实践队队员王思涵说到:“选择了一方颇具难度的印稿,内心踌躇满志,刻到指节红肿。我真切感受到了刻刀之下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也更深切地体悟到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之不易。”木版年画的体验让队员们更加懂得珍惜文化遗产、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焕发新生。

“文化下乡”实践队的尧都之旅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下乡实践,更是一份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用双手传承的青春答卷。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共同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与文化的寻根。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与战士的英勇,点燃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爱心传递与互动实践,温暖童心,传递希望;平阳木版年画的刀笔耕耘,则让千年非遗的温度与坚守的力量,深深烙印在青年心中。这份力量将在尧都这片古老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持续回响,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