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社会脱节,很少与朋友交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大学校园里的“考研蚁族”
“除了每年10月上网报考,其他时间根本不会碰电脑。连手机都是不能上网的2G手机。通讯录里也只有父母和两三个好朋友。”陆子垚(化名)在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咖啡厅里一边品着服务员刚泡好的龙井,一边笑着讲。“考研的那几年我就这样跟外界隔绝了。”如果用“考研蚁”来形容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并不过分。
跟陆子垚一样的年轻人不算少。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住在拥挤狭小的出租房里,担心因为“名校梦”被嘲笑而不敢与朋友交流分享,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黑暗里,而失去了社会属性,他们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因为执着考研成了社会的边缘人。
“考研三年让我变成了社会边缘人”
陆子垚从2011年本科毕业开始考研,2013年7月拿到了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考研的那几年,他在目标院校的教学楼复习,与该校学生共用教学资源,共用食堂。但与他们不一样的是,他不属于这里,每晚学习结束后要回到自己租的小单间。
知道自己考研成功的那一刻,他没有激动,也没有解脱感。“当时好像整个世界都停下来了,我的内心很平静,没有任何感觉。”
回忆起考研那几年,陆子垚说:“当时觉得就是在孤军奋战。我不属于我正在努力靠近的学校,不属于毕业的母校,也不属于社会。”
当时陆子垚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起床,到食堂吃完早饭后就去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位置开始学习。除了吃饭和半个小时趴在桌上的午休,他每天都待到深夜11点管理员清场才会离开。
教室清场了,但学习并没有结束,陆子垚通常会跑到银行的自动提款机旁,借助取款机的灯光继续学习,也会在出租屋里,边泡脚边背单词,
“那时候的人,是不正常的。无论什么学习方法,只要能够提高成绩,都会做。”时间被他挤得丝毫不剩,就连在等待教学楼开馆前的几分钟时间,也在翻看单词本。“洗澡时脑子里飘过的都是书中的内容”。
“因为不是本校学生,会遇到很多麻烦。”为了把教学资源留给本校学生,教学楼管理员会时不时来“清场”。“他们会让我们出示学生证,这种时候我们只好整理一下书本,灰溜溜地逃出教室。”
“后来我就知道了哪些教室被清场的次数少。”后两年他有了自己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位置。
“吃饭也是个大问题。我们没有校园卡,卡是找那些教职工偷偷买的,每个月要给他们400块钱,而且这种卡不容易买得到,所以我们都是好几个人用一张卡。”
陆子垚也会怀疑这样学习有什么用。“每年知道自己没有考上后的4~6月都是迷茫期。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段时间陆子垚到处找学长或教授们“取经”。有一天因落榜而失落的他路过本科毕业的校园里的农田时,看见有个老教授在田里像农民一样用手搓稻谷。陆子垚就在他旁边不做声地蹲了下去,这位老教授给他算了一笔账。大概的意思是本科毕业后即使做个农民生活质量也会不错,没必要在最年轻的时候浪费时间去做一件看不到结果的事。
“那个时候看来,考研就是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可我觉得那种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要改变自己,我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而考研在他看来是唯一能够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台阶。
“我现在觉得很值得。现在每天都有聪明的小伙伴在周围,能接触到那么优秀的老师,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考研结束后,陆子垚曾经回到他复习考研的那个固定的“位置”,他说看见那个“位置”时有一种莫名的伤感。 “其实我不太喜欢‘考研蚁族’这个称号。感觉蚂蚁很渺小,而我们是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事情。”
“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是我要的”
“考了这么多次,状态最好的就是这一次和第一次。第一次成功进了复试,排名第五。可是没有好好准备复试,被淘汰了。”说起自己的考研之路,已经奋斗了5年的董元表示,今年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在最后冲刺阶段保持顺其自然的好心态。
“这一次考研,即便到了考试前一个月,我还在跟朋友聊微信。困了就睡觉,也不会每天6点半起床,睡到几点是几点,保证充足的休息。”
董元甚至调侃说,为了考研成功,自己都有些“不要脸”了。“去自习室复习,只要看到空位置我就坐下复习,过了几个小时占座位的同学跟我说这是他的座位,但我已经顾不得别人了,就继续坐在那儿学习。”
坚持考研5年、4次进入研究生考试考场的董元,回忆起她的考研之路不禁感慨实在艰辛。本科毕业于青岛某大学的她,今年9月将如愿进入她为之奋斗5年的北京某知名高校。面对记者,她的脸上少了“考研成功”的兴奋和激动,取而代之的是平静和淡然。
2010年,第一次考研的董元就通过调剂被中国建筑学专业排名前10的北方某院校录取,但她为了心中的“名校梦”放弃了这次机会。
原来,在高中时期就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承载了父母的厚望,立志考取中国一流院校。高考失利,她没能如愿进入心中的理想院校,成了董元心中最大的遗憾。
大学毕业时,看到自己的同门师姐成功考取了顶尖院校的研究生,那个深埋心底多年的“名校梦”又一次被唤醒。
“那个师姐也是各方面条件都很普通,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可以够得着的,所以就决定去做了。”
5年之后,董元笑着说当时自己都没有勇气跟别人说要报考哪所院校,因为害怕别人的质疑和劝阻。但她内心对于自己的目标无比坚定,第一次考研后,她拒绝了调剂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坚守。此后的四年,董元一边在一家建筑工作室打工,一边坚持考研。
这段打工经历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最让她难忘的,是在她眼里被视作“父亲”的一个人——这家工作室的老板。
提起这段记忆,董元的眼眶红了。当时公司将她作为骨干培养,而董元却仍然选择了放弃,继续第五次考研。
说起“考研蚁族”的称谓,她对此并不介意,因为无论被叫做什么,那都是别人的看法,重要的是自己奋斗的过程。“住在条件差的出租屋里,可以考上。住在条件好的大房子里,也可以考上。”跟居住条件差还要劳累工作的“北漂”一族相比,她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是“痛并快乐着”的。
“或许考研不能彻底改变我的命运,但至少可以改变我的思维方式”,提起5年奋战的收获,董元这样说道,“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会为我的决定负责。”这个坚持了5年的考研者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她准备毕业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为普通的人建适合他们的房子。”
“考研使我变成被流放的啃老族”
今年9月将入读广西某高校古代文学研究专业的小庆,对于此次被调剂的结果非常满意。本科学习新闻学的他,在第一次跨专业考研的时候选择了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中国古代文献史。在他报考的院校里,一年只有不到10个人报考。两次考研,他分别考了第二名和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因为单科没有达到分数线,遗憾落榜。
谈及考研两年的收获,小庆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了很多的阅读时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现在看本科毕业论文,觉得那时候的思想非常浅薄。”
其实,小庆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因为是跨专业考研,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弥补该专业本科阶段的知识,直到毕业一年后才有底气去报考研究生。
“我考的中文方向有很多知识点,例如古文方面的,一时很难补上来。”从新闻学跨专业备考古代文献史,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中文专业是基础性专业,就业会更容易。虽然这是个专业冷门,但真的能学到东西。”
“考研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不建议别人过这样的生活。”小庆坦言,在备考期间,自己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非常焦虑。备考两年,他几乎从不跟朋友交流,一直“活在阴暗处”,因为觉得自己“很丢人”。
看着同龄人在工作上已经小有成就,但自己仍在“啃老”,只为了一个非常渺茫的目标。他深刻地觉得自己被“流放”了,完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面对这样的压力,小庆曾经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即便这样,固执的他还是选择了二次考研。现在的小庆已经成功考上了研究生,虽然考上的研究生院校比不上本科院校的排名,可是他很满足,很想自豪地跟别人说“我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了。”他说,“我想一直做学问,好好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学问。”
专家提醒考研学子不能与社会脱离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许可,就没有陆子垚他们那么幸运了。许可曾用两年时间跨专业备考北京某知名高校地理专业。
当年备考期间,她租住在北京一个小隔间里,只摆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从不适应到适应,她只给了自己一天的时间。
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许可并不后悔。她说,这样一段考研历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它的价值,“心中回荡的仍是充实和惆怅混杂的滋味”。
本科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的鹏飞,在大一时就下定决心考研。执着的他连续两年报考同一所院校,却都在复试时落榜了。如今,他已经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
说起当年考研的初衷,最重要的原因是一场差点夺去他性命的大病。虽然已经远离了那段岁月,但每每忆起,鹏飞还是会有些后怕。“当时若自己出了什么意外,那父母就会变成失独老人,日后的生活会非常困难”。
对父母的感情让鹏飞格外关注老年住宅,并决定考研学习建筑。虽然考研无果,他却非常坦荡,“无论成功与否,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作好了承担一切的准备。”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比去年减少6.5万人。虽然人数在下降,可是考研仍然是不少大学生毕业之际的首选。
对此,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微信公众账号中发起了对“考研蚁族”看法的问卷调查。参与调研的几百名大学生认为“考研蚁族”坚持考研是因为追求名校情结的达56.18%,有73.78%的受访者认为,考研蚁族是为了更高的文凭;高达86.79%的群体认为考研的意义在于可以获取高学历带来的职业竞争优势。有42.32%的群体认为“考研蚁”坚持考研的原因之一是逃避就业。
对于“考研蚁族”奋战多年只为考研的做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王啸教授表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都不同,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考研一条道路上。”同时,他还提醒考研学子,在成为一名研究生之前,先是作为一个人、一名家庭成员而生活着。不能因为考研就把自己与家庭、社会完全脱离。
北京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康健教授也建议大学生不要因考研而忽视了生活和社会实践,“学习是一生的事,文凭只是一时的事。”(卫馨 清华大学 甲斐玲奈 栗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