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基本心理特征
1、年龄特点决定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说: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2、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3、概念丰富而价值观念不稳定
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由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追求有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等变化会引起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情绪冲突也较多。
4、社会需求迫切
为了接受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期限比同龄人长,这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校园里,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加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5、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这一显著特点,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三、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必须摆脱以往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在工作的方针、策略、方式、手段上要有所突破,才能进一步适应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纳入”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各高校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谈心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体系。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高校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讲座,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刊物,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心理调适方法,普及提高心理素质能力的知识。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推进校园和谐、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体系。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对个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实施有效干预,及时化解校园可能出现的恶性事件,帮助这些大学生重新扬起生活和理想的风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结合”
1、“两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健康的心理与成才”作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
在不断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运用学生心理测量软件,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特征、气质类型、能力结构、职业倾向等五个方面进行测量评估,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深入、准确、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总结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并有针对性地举办专家讲座,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3、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负责人由学生担任,开展心理沙龙、心理问卷、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一支重要力量
4、重点辅导与及时诊治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可分为普遍性心理困惑、一般性情绪挫折和严重心理问题三个层次。对于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应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对第三层次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与及时医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从心理咨询室到辅导员再到医院的心理问题医治绿色通道,使有心理严重疾患的学生能得到及时地、很好地治疗和救助。
5、目标管理与工作创新相结合。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管理,一要明确职责任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落实到每个辅导员。二要加强隐患排查,建立任课教师、学工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心理问题排查,重点关注心理问题隐患群体,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三要严格责任追究,有关责任人必须对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鼓励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对工作中和理论上有创新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两个体系”
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案,并将其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公共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之中,一旦大学生遇到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时,能提供高效的危机干预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组织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心理素质评估指标、特殊群体心理特征、心理教育操作方法等研究,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推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合学院特色,开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途径
目前各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还较为单一,并不能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样化,就需要寻找各个学院自身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以我院为例,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网络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化教育工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的传递,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认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网络化教育,关键是要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使他们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的、丰富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在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和补充,通过网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普及、走向完善。
我院也可发挥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技术特长,结合我院学子具体情况,在贯彻预防性心理教育模式的思路的基础上,为我院推出一套旨在全面了解相关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和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的预警系统。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做到早预防,早发现。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发现的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