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环境经济系从事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向有关心理学专家请教和学习,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认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辅导应着重从体制构建方面来努力。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相配合的统一整体,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要同大学生心理危机有效干预结合起来,防止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做出有害社会和自身的极端行为。
[关键词]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预警机制
伴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现。在财大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所遭遇的心理危机,无论对于维护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权利,还是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心理危机的成因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与策略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心理危机是个体由于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以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产生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等一类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痴呆,强迫症,孤独症,酒精、毒品或其他物质依赖,进食障碍,等等。当个体的这一类精神疾病发展成为具有“破坏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倾向”时,此个体就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由心理危机诱发的“破坏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倾向”具有内、外两种指向性。对内指向是个体对自身的破坏,如自杀、自残、自虐等;对外指向是个体对他人的破坏。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危机的发生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重病,或本人失恋、重要考试失败等等;
2、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诊断要求;
3、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的困境。
那么,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心理危机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从短期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处于危机情境中的个体给予短暂帮助和关心并使之尽快脱离危机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专业性干预和一般性干预。专业性感与一般由医生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一般性的干预是指当个体发生心理危机的时候,身边的人通过提供各种帮助来对其进行关心,是指一般性社会人员进行的干预。在高校,当我们的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之后,辅导员、任课教师、家长、亲戚和同学都可以为发生危机的学生主动提供帮助以达到当事人舒缓其心理危机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在于: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当事人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简要分析
在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财经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个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权钱交易泛化、财富不正当聚敛、职业道德败坏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仿徨,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从而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做的选择要么不满意,要么就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充满了矛盾和迷茫。
2、社会伦理价值的无序性。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心态失衡。
(二)家庭原因
1、父母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等身心素质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等为基础的。父母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教养态度不一致,往往会使少儿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相亲相爱,家庭氛围民主,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父母婚姻的破裂,更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他们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2、家庭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存在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孩子生活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身心承受能力。很多家长把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孩子,把孩子当成了私有物,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还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或者溺爱,或者简单粗暴。这些消极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孩子压抑、自卑、焦虑、偏执等不健康的品质,一旦遇到刺激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产生过激的行为。
3、忽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教养,把精力集中在提供经济支持上,忽视子女心理的成长。缺乏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敌视、冷漠等消极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4、少数同学家庭贫困所造成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在大学生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较少的存在抑郁,而多数的贫困生则由于家庭经济存在较大的负担而存在自卑和抑郁倾向,主要表现为贫困生经常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不容易集中精力做事,比平常话少等等,这在特困大学生中表现得更加严重。因此,贫困大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由此引起的自卑、过多的自责等使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三)学校原因
虽然我们长期以来倡导素质教育,但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思想、人格尤其是健康心理的培养。中学生在学业的压力下已无力应付书本以外的东西,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差,精神世界贫乏而脆弱。这就使许多大学新生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出现理想与现实、独立性与依赖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新鲜感与恋旧感等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容易使大学新生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就会导致心理危机。此外,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均以“学科本位”为主题,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选修课。尽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注重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多是“秀才”,少有真正的人才,容易出现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意志品质脆弱,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此外,许多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就业竞争,再加上就业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家庭社会背景、地域背景、性别差异等因素,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高等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在生源竞争和高等学校评估中居于更好的位置,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而过多、过重、过死,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过重。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反映自己厌倦考试。另外,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这些使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引发心理危机。
(四)个体在恋爱情感和个性意志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由于缺乏经验,无法处理好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情感与学业的关系,一旦失恋就会陷入情感危机。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及观念上存在极大的偏差,容易产生问题。有些大学生对于恋爱期间出现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更不能承受失恋的打击,由此引起的心理危机甚至自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立意识较差,不适应集体生活和新的环境。一些大学生在人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的个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交往必须的宽容、热心、信任和技巧;一是自信程度低、受挫能力差,有人因此心灵迷惘,有人则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引发其他心理病症。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与策略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解读与对财经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分析,我认为在以后的学生工作中应着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指导,并可以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来触及和解决。
(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缓解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郁,开发身心潜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自杀高危人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筛选出大学生自杀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
3、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感,从而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承受力。
6、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及时的干预是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
此外,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区分为一般性危机干预和专业性危机干预,那么,在以后日常的工作中,我校的专职和兼职辅导员可以借用一下策略分别对待。
对于一般性的危机干预,辅导员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1、倾听当事人的倾诉。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辅导员应亲自或者委派合适的人选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最好选择善于倾听的同学。一般情况下,倾听是舒缓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当事人在倾诉之后一般会有好转。因此善于倾听是一种辅导员应该养成的重要素养,安排人选倾听当事人倾诉也是学生心理违纪事件发生后安排的第一件事。
2、从感情上给予安慰和支持。当事人倾诉之后,往往在心理上期待自己能够得到一定的安慰与支持。辅导员应该通过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心理,安排好适当的人选和人数通过聊天、购物、照顾生活、娱乐等方式从情感上给予当事人安慰和支持,进一步舒缓同学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安排不恰当的人选。
3、提醒当事人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往往是对某些事件失去希望,只看到事情的消极方面。辅导员应该在组织倾听、安慰和支持的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指出事情中存在的有利因素,或者能对当事人其他事情产生积极影响的方面。
4、鼓励当事人做出有效的应对。一般情况下,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复杂,可能是由当事人处事被动所致。辅导员在了解情况后要和当事人最亲近的朋友一起,鼓励当事人就面临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并且适当提供行动方案的参考。学生看到事情还有可以努力的余地后,往往放弃过激的行为。
5、对当事人周围的环境进行影响和操纵。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时候,辅导员要十分重视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注意当事人所处环境中有无危险物品;要避免当事人独处,安排恰当的人陪同;要通过对当事人的了解将一些不适宜当事人见到的人或物品隔绝。尽量为当事人营造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为干预的进一步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对于专业性干预,虽然比较棘手和难以解决,但是辅导员也不是没有下手之处,当学生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辅导员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回来,准备好下一步的工作,还要将情况告知家长,并争取尽早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对当事人开展专业性的干预。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比方说了解学生可能会自杀的一些警告信号,也应该了解自杀群体的特征,熟悉周围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以及工作的基本流程;其次,辅导员要尽可能详细地向专业提供详尽的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同时还要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要对专业人员隐瞒任何的细节,以免对干预的顺利进行造成人为的信息障碍。
以上便是我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及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所总结和掌握的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一些想法,不尽之处请大家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