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在第26个教师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中国人民大学视察,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些天来,全校师生员工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兴奋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师生的深情厚爱,对我校寄予的殷切希望,在师生员工心中卷起巨大波澜。我们既深受鼓舞、深为振奋,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为适应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需要,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60年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我校教师和学生代表讲话时,两次强调“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寓意深刻,意义重大,充分表明了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光荣历史和重要地位的鲜明态度和高度肯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人民大学办得更好,真正无愧于“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所应承载的崇高使命。
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高度赞赏并充分肯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等优良传统和校风。这些优良传统和校风塑造了中国人民大学独特的品格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大人为人民的福祉、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考察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对“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给予特别的关注,深入询问“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来历与涵义,强调人民大学就应该“为民”、“报国”。这既是对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人民性的明确强调。“为民”乃立学之根,“报国”乃治学之本,我们将一以贯之地努力践行。
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重要指示。命名组建6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内涵提高、特色强校、质量第一”的科学发展道路,各项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使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满意”和“世界一流”是相互统一的。“人民满意”反映价值标准,体现价值追求;“世界一流”反映办学实力,体现办学水平。只有“人民满意”,“世界一流”才有意义;而只有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也才有高水准的“人民满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胡锦涛总书记的考察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按照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进一步弘扬光荣传统,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创造更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在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中努力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的。忽视了人才培养,也就忽视了大学的使命。面对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作为研究型大学,要全面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以就业为目标,而是以培育精英、服务社会、引领文化为目标。这种目标要让学生具备一种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懂得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把长远利益摆在短期利益之上。今天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能力不强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我们的大学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事,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具有了社会责任感,才具有创新的动力,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坚持精英教育的理念。创新型人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应该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今日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是在寻找大众化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有少数的大学其办学目标要根植市场又要高于市场,要尊重市场更要引领市场,他们在提高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识教育,他们注重学生的某一专门知识的获取,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科学研究为根基。研究型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优势,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目前人们只看到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忽视科学研究的教育价值。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之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要将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应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可以说,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所有本科生在四年内都有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推进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着一个共同理念,即加快国际化进程。在今天,我国的经济正在融入世界经济,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需求十分强烈。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让学生获得跨文化经历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因此,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了解与把握科学的最新进展,了解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培养创新型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重要。以生为本,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人才培养个性化的原则应尽可能地在研究型大学彰显出来。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给他们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这是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质所在。研究型大学应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热爱学习。应尽最大可能让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越紧密,则越能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越有利于学生成才。今天,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张,在一定程度弱化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只要通过努力,我们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这几年,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从而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空间。
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骨干和领导者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封希德
胡锦涛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西南财经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211工程”建设大学,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努力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坚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扎实推进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提升”课程,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学分学时比例,加强创业教育和实验课程、实务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五位一体”(即实验课程、综合竞赛、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启动了“经济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初步构建起了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本模式。围绕质量和创新主题,学校大力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推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在本科自主招生和研究生招生面试中,着重考察学生的经济素养、财经潜质和领导者潜质,注重发现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优秀人才。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以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和深化培养机制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步伐。一是转变课堂教学范式。用3至5年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教学范式的深彻转变,改革“以知识为重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加强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协作性,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通识核心课程设置及学生修读方式,加强通识选修课程管理,扩大“挂牌教学”课程门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本科学生一、二课堂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着力建设一批实验课程、最新实务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建设好“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和“双语教学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模式。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方案,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目的,坚持毫不动摇地在海内外引进优秀师资,毫不动摇地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教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制度,着力构筑与高水平财经大学相适应的人才高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是党和国家及时代赋予西南财经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改良高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
扬州大学校长 郭荣
“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是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殷切寄语,也是全国高教工作者肩负的崇高使命。
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改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
一、渐进式培养: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
如果说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社会则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急功近利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学校仅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基础阶段,社会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延伸阶段。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大学阶段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孕育学生的创新潜能。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后,还需要社会“熔炉”的进一步锤炼,形成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才有可能催生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本科阶段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适合自己系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硕、博继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与本科阶段的基础训练有直接关系。我们应当把本科教育放在终身教育的框架内来设计,排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改变教育观念,营造求异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创新型人才破土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个性化设计:从模式化教学到模块化设计
培育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个性化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种模式化倾向——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使教育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压抑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变“模式化教学”为“模块化设计”。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设计“菜单式”教学内容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不同的内容模块,组合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课程的形式方面增加灵活性,减少课堂教学的分量,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自主性课程和环节,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境。综观世界著名大学,无不在个性化培养上下功夫。哈佛大学赋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三、适应性训练:从实践教学到适应社会
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实践教学比重。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向学校反映,大学生到了企业总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其实,大学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缺,大学生上手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差。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阻碍创新思维涌现的重要原因。从2006年开始,扬州大学围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实训学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压缩理论课总学分,增加11学分实践课,实践课文科类达到了25至33学分,理工农医类达到了32至50学分;二是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放到社会第一线去接触生产实践,了解认识社会。
提升经济学为现实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杨瑞龙
第26个教师节前一天下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中国人民大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当总书记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经济学院和财政金融学院老中青10多位教授正在举办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总书记了解到我们正在围绕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分析、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的转换等问题展开讨论时,当即表示“我很感兴趣”,并认真听取了教授们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下一步发展趋势的研判,同大家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总书记在充分肯定教授们的见解的同时,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拿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殷切期望为我们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指明了重要的方向,那就是经济学应直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我们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作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强调追踪国际前沿,服务现实经济的宗旨,不断探索经济学为现实经济服务的途径与方式,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于2006年创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论坛每年公开发布4次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上、下半年度的报告以宏观经济总体形势分析与预测为主,向政府提出中短期的政策建议,季度报告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热点、重大问题,侧重于中长期的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如今,论坛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预测的准确性使论坛报告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论坛所发布的报告被列为人大品牌的“三大发布指数”之一,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对我们发布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纷纷要求我们上报研究成果,以供中央领导参考。60余家境内外媒体发布消息,报道我们报告的观点与内容,《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重点专业刊物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还把总报告翻译成英文,向国外的重点大学与研究机构发送;同时“新浪网”等知名网站全程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宏观经济论坛的举办不仅推出了成果,培养了新人,扩大了影响,而且提升了学科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
我在与胡总书记交流的过程中简要介绍了人民大学举办宏观经济论坛的目的、过程与效果,当总书记听到我们经常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我们的宏观分析报告供决策参考时,笑着点头道“好”。总书记的肯定是对我们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激励,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更是对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者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和鞭策。
我们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大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传统,追踪现代,不断创新,创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以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经济学人才,创建一流的经济学院;另一方面,坚持“以科研推动教学”和“努力为现实经济服务”的发展思路,追踪前沿,直面现实,关注重大问题,培养队伍,整合资源,积极面向国家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一定能实现胡总书记对我们的期待,那就是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
五个方面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胡铃心
今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看望慰问师生员工,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祝贺。胡总书记在考察过程中强调,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源头是教育,关键是高等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新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创新学是关于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创新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学在国外发展迅速,非线性交互式创新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如今,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概念逐渐成型,创新双螺旋结构不断演进,通过用户参与,普通人正由创新结果的受益者转变为创新过程的参与者,使得创新不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新的乐趣。创新学还有很多新理论值得我们去探索。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人才资源,建议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创新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持。
二、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创造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和创造前沿的科技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形成独特见解,并能使用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的教师。他们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始者和新思想的引领者。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更擅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通过兴趣驱动和榜样引领,把同学们逐步带入创新的殿堂。
三、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例如,我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台了配套的政策,对在校内外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对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给予保送研究生的奖励;同时在各项评优评奖中均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和加分;对在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也给予由校长亲自签发的“通令嘉奖”。我也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四、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
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是创新型学生成长的沃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南航不仅制定了个性化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形成了“厚德博学、崇尚创造”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有力地支撑和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挑战杯”科技与创业竞赛、全国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校园头脑奥林匹克”趣味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沙龙、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等,让所有的在校学生享受到校园科技文化的愉悦,在愉悦的参与中真正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
五、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联动推进
创新和创业有着深刻的内涵联系,通过联动推进创新和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设计理念由传统的面向性能设计提升为面向价值设计,鼓励不同专业的同学发挥学科特长,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利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创业活动的含金量,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努力开创一片高附加值的“蓝海”,最终形成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