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理论学习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1-11-04阅读数:

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⑥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帜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张铁)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大众掌握理论,应用理论,使理论成为推进实践的强大力量,这是理论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将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列为所有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正规课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新时期,高校要从加强课程领导、理念创新、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机制,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好基础

  加强对课程的领导,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机制,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中央文件多次强调各高校要指定一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懂得德育规律的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校长或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要求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单位在本科院校要作为处级独立机构。领导的重视,机构和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有计划、有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

  改革课程教学,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易接受性

  马克思主义的易接受性是指马克思主义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内化为人们言行的根本指导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根本价值观成为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内在依据和终极价值理念、价值原则。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可接受性。首先,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相统一。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而富有远大理想的青年群体,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变成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就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要考虑大学生的时代特性。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生活赶潮流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国统一内容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在教材的应用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及优化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时代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学习不能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邓小平同志提倡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再次,课程教学方式要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用具有时代感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马克思主义,改变以往政治课高深、严肃、空洞、抽象的不良形象,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

 创新教育理念,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把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能力带到社会去推广应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多重目标性,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他们毕业融入社会之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工作、生活,去影响周围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因此,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完成学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摆脱那种“上课记笔记,复习看笔记,考完全忘记”的不良状态,在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持续性。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团队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在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其次,在多形式加强队伍培训上下功夫。中宣部、教育部和各省(市、区)教育部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期分批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进修班、理论研讨班、教学经验交流会等;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分期分批举办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教育部分期分批分课程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培训班;教育部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培养基地,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力量较强的高校,有计划地开展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培养工作。通过各层面多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增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团队力量。(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执笔:陈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