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理论学习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高考人数下降影响变大 生源危机与教育生机相伴而生

发布时间:2012-06-12阅读数:

6月6日21时,在北京打工的邱翠华给在老家的女儿打了个电话,嘱咐她早点休息,别耽误了第二天的考试。

  邱翠华的二女儿今天参加高考,“不知道怎么了,老大高考的时候我不仅从北京赶回了老家,而且考前的几天我根本就睡不着觉,不停地做噩梦。这次,我好像紧张不起来,不知道老二会不会怪我不重视她。”

  邱翠华已经给老二买好了9日来北京的车票,就像每年的暑假一样。

  变化,不仅发生在邱翠华一个人身上。

  6月7日早晨,北京二中门口,三三两两的考生从胡同的两边向中间聚拢,而在前几年的今天,胡同里除了考生,还站满焦灼不安的家长。

  年年高考,年年都会说高考压力。不过这个看似不变的话题似乎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两年,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高考似乎没有那么疯狂了,除了“家有考生”的家庭,6月7日、8日不再像个节日一样被所有人记得,高考,正在逐步回归常态。

  究其原因,是高考的形势变了。

  6月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人,比去年减少2%。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

  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报名人数自2008年后,已经连续4年下滑,累计下降人数达到135万,接近13%。

  高考人数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

它所带来的首先是痛苦。“对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说。

  从中国教育在线的统计可以看到,2011年山西省为保障录取工作,已经取消了三本志愿,专科分数线降到了150分。即使这样,该省当年的招生计划是24.1万人,而实际录取数仅为22.9万人,出现了1.2万人的缺口。

  “高职、高专批次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在2011年并不少见,即使在实行高职注册入学的地区,也有大批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陈志文说,而这类学校学费在学校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招不上来学生或是招来了也不报到,学校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两年前,武汉大学原校长、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的顾海良曾经说,“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青年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

  不过,危机总与“生机”相伴而生。

  “无论对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这都是一次改革的契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过去的高校靠‘卖’文凭就能生存了。”陈志文说,高校实际上不用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生就业前景如何就可以过得不错,因为,“卖方市场”手里只要有计划,就可以招到学生。“用个极端的说法,那时的学校‘千校一面’:专科是本科的浓缩,本科学‘211’,‘211’学‘985’,‘985’学北大、清华,可以说所有的学校都在学北大、清华。很多专科学校在招聘老师时,考虑的也是论文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不是讲课能力。”

  现在不同了,高招的“买方市场”出现了,在全国的平均录取率都达到75%的今天,考生和家长有了更多选择。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不完全是为了避开高考的压力,其中一部分是对我们的大学教育感到失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中国现在的高教水平总的来说是不让家长满意的,大学四年学不了什么东西,如果按照教育计划来,只有一年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高校不得不进行反思了,反思自己是否还要坚持走研究性大学这一条路;高校也要低下高昂的头了,降低身姿去做推广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结构,不应该是金字塔结构,北大清华最好、其他学校递减。培育多样的高校环境,形成教育的多元选择,才是国内教育结构发展的方向。”熊丙奇说。

  在经济生活中,当“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变得更为理性了。这一规律的作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也开始显现。

  当“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局面终于出现时,学生和家长的追求必然从“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这个“好”除了“更有名”以外,应该还包含“更适合”。

  虽然,我们现在仍然时时刻刻感受着“唯分数论”的氛围,但是总有一些人在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必定会带来教育的回归。”陈志文说。

  物极必反,当应试教育走到极端,应试压力无限下移到了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身上的时候,一些理性的声音出现了。

  “疯狂地追求分数的人确实有,而且到哪里都能发现。”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博士刘继安说,在国外的华人社区里我们很容易能找到“爬藤一族”,他们所讨论的就是如何能让孩子上“常青藤”大学,他们也会提起奥数。

  不过,有专家指出,现在的教育焦虑其实是被夸大了。自高考恢复以来,30多年的应试压力从一代孩子和家长传给又一代孩子和家长,在这个传导的过程中压力也在“发酵”,在不断的膨胀和转化,使得越到后来的学生和家长越恐慌。

  一位正在经历孩子“幼升小”的家长表示,在最近的三年里听到了各种有关小学压力有多大的传说,以至于给孩子报了英语班、数学班,还在学舞蹈、美术和围棋,但是,当真正开始接触学校以后才发现,“学校里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辛苦,他们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我们其实是在自己吓唬自己。”

  “随着生源危机的真正到来,短期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对高校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教育是绝对利好!首先是高校不得不对自己的定位做调整、对办学方向做调整。这靠行政命令是很难做到的。第二,教育的外部环境开始改善,很多教育改革有了推行的空间与外部环境。”陈志文说,一直以来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基础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在改善,应试教育正在松绑。

  邱翠华的女儿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走进了考场。跟全国915万考生一样,这两天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日子。但,无论怎样,高考已经不再是独木桥,从今天这个考场走出,摆在她面前的还有很多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