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晋商文化

首页 > 思政教育 > 晋商文化 > 正文

晋商后裔毛立治

发布时间:2010-10-11阅读数:

  晋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让人值得敬佩的群体。不是因为他们赚了大钱,而是因为不畏艰难的精神。在没有汽车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他们迈动着双脚,丈量着从山西到西北的广袤大地。并且最终在人地生疏的西北落地生根,把生意慢慢地做大。

  晋商是如何到西北来的?昔日把持兰州市场的绛太商帮是如何经营的?6月1日,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甘肃晋商联合会的王来生秘书长、晋商后裔毛立治等人。这些年为研究晋商在甘肃的情况,王来生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而且走访了不少健在的山西籍老人。他给记者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晋商往事。

  兰州晋商的三大帮

  解放前,在甘肃经商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天津等地商帮。据《兰州商业调查》记载:“至于经营各大商业之帮口,大概言之,金融之权,操于山、陕、津帮之手;各大行店,晋商称胜;钱庄药号,秦人居多;购办皮货绸缎杂货事业,津晋两帮,可称并驾;制造青条黄烟,陕甘两商,亦足齐驱。”

  王来生先生介绍说,据有关资料记载,兰州的海菜行(酱园)、行栈业基本上全部为绛太人所把持,而绸布、百货、五金、铁器、杂货等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山西人在兰州经商的主要分为上府帮、路南帮、绛太帮三大帮。其中,上府帮主要指榆次、太谷、平遥、介休等县;路南帮主要指临津、稷山、猗氏、万泉等县;绛太帮则是指绛州(今运城地区新绛县),太是指今临汾地区襄汾县(原名太平县,民国初年所改,后与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在晋商的三大帮中以绛太帮为最。据知情人士回忆,解放前,绛太人在兰州最多时达到一万余人。

  “七紧八慢九消停”

  要说兰州的商帮就必须从晋商如何来甘肃说起。

  在兰州的大部分晋商都是亲戚朋友相互推荐而来。从山西的地区划分上来看,来西北经商的山西人主要集中在晋南地区。究其原因与交通有直接关系。相对于晋中而言,晋南人走西北只需从风陵渡过黄河,然后过潼关走华县、西安。然后从西安分出几条岔路,或者从长武进入甘肃境内,或者过宝鸡进甘肃。在明清时期,晋商大部分走的长武这条线。

  绛太一带出门学生意的学徒一般在15岁到20岁之间,也有些十一二岁的小娃娃。出门之前家里人先要同外面的亲朋好友联系商量选定荐官(介绍人),请他们联系好店铺,说好学徒抵达的大体时间,记清楚前往学生意的字号。然后就为出门做准备了,他们一般是三人以上结伴而行。他们出门的讲究颇多,收拾好随身携带的三五天的干粮、简单的换洗衣物、防身用的鞭杆。再选择黄道吉日,祭拜神灵、祖先,然后和家里人吃一顿长面、饺子。出门后,到了村外,按照喜神的方位,把鞭杆插好,向长辈叩头辞行。古代交通不便,路途上时有盗贼出没,出门远行,有时也就意味着可能永远无法相见,分别时自然要抱头痛哭。

  记者采访了永登县红城镇的晋商后裔毛立治,据他讲,他父亲在20岁时(大约在1915年)从山西新绛县来红城镇寻找经商的叔父,就是徒步来的。整个行程花费了40天左右的时间。据张世钰的《略谈原兰州经商的山西绛太帮》等文记载,抗战之前,晋南商人基本上都是步行来甘肃的,从晋南到西北重镇兰州,大体上分为晋南到西安、西安到平凉、平凉到兰州三段,每段的路程大致为700里左右。人们在路上的行程叫做“七紧八慢九消停”。意思是说,这些路段上用七天时间比较紧张,稍慢一点就要八天时间,如果用上九天时间,沿途还可以自由地逛上一阵子。

  手持鞭杆走西北

  一切收拾停当后,身背简单包袱,手提鞭杆的年轻人,便三五结伴踏上了千里跋涉之路。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这也是一种走西口。

  在路上他们离不开鞭杆。长途跋涉中鞭杆作用巨大,既可以作为防身武器,也可以当做扁担挑行李,还可以作为跨沟越溪的工具。

  甘肃会宁一带沟壑纵横,徒步跳越非常困难,就必须借助鞭杆的力量。据一些老人讲,出了会宁县城不远有个地方名叫七十二道湾脚不干。这一带小溪众多,稍不留神就会陷到沟里,这时他们身上带的鞭杆就发挥作用了。

  民国初年,几位新绛人一起结伴到兰州学生意,在走了二十多天后,到了平凉,这是通往兰州的一个重要站点。他们在平凉略作休整后,继续前行,谁知一出平凉城就被一伙盗贼盯上了。这伙盗贼看到他们身上的包袱鼓鼓囊囊,以为背的是“黄白”之物,其实是从家里带出来的干粮。这伙盗贼化装成到兰州运货的驼队,带着一顶帐篷,赶着几头骆驼,询问他们的目的地后,便趁机提出与他们结伴而行。那时交通不比现在,路上能遇到一个顺路的朋友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于是一伙人结伴而行,快到六盘山时,这伙“骆驼客”凶相毕露,拿出凶器,威逼四位年轻人拿出钱来。谁知这几位丝毫不惧,舞动手中鞭杆,双方一场混战。为掩人耳目,这伙盗贼基本上都是短兵器,俗话说“一寸短一分险”,在交战中鞭杆以长取胜,四位小伙子冲破包围。

  初入店门学做生意

  从老家晋南出发,大约20多天后,跋涉了两千多里路的学徒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西北重镇———兰州。他们默念着即将前去学习的店铺的字号,在城门口打听路径,同时也盼望着联系好的亲朋好友能在城门口出现。这些怀抱憧憬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前面还有更严峻的考验等着他们。

  一身风尘的准学徒们,怀揣着介绍信,在主荐官、荐官(介绍人)的带领下前去拜访东家。山西新绛县北柴村的赵景亨是1928年到兰州的。他准备进入当铺当学徒。当时他打算进的当铺是柴家所开,柴氏有兄弟三人,老大在家乡主掌家务,老二在兰州主管生意。到兰州后,他拿着老大开的介绍信,先去拜访主管生意的老二。见面后掌柜的先询问了家乡的情况,然后进行了简单的考试。这场考试当着介绍人的面进行的,对于一个准学徒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收留与否直接取决于这次面试。当时,掌柜的问他念过几年书,他答道:“念过三年私塾”,掌柜的就要求他写字,他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正在犹豫不定之时,想起了老前辈讲过:“要学生意,进门多说吉利话”。于是,提笔写下:“入高门学习礼仪,遇名师教训成人。”掌柜看后非常满意,当场决定予以录用。

  学徒基本上就是勤杂工。店内的一切杂物都由学徒负责处理。同时学徒还要能避开师傅、掌柜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设置陷阱的目的是,验证其手脚是否干净。总体而言,学徒的过程非常艰辛。兰州绛太帮的学徒期为三年时间,三年后才是“二茬子(准店员)”到了准店员时,虽然地位提高了,但依旧没有报酬。准店员干上两三年后,才有了点积蓄,这时就可以向掌柜申请请假回家。请假的时间大约是三个月或者半年。

  在绛太帮内还有这样的规定,请假回家的伙计如果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以前赶回,则可开销半年的身钱,十月初一赶回的则半年身钱不计。有一年,一位伙计在赶回的路上耽误了行程,九月三十日黄昏赶到距兰州城10公里的东岗坡时,已经筋疲力尽,眼看城门就要关了。在万般无奈之际,他雇了一匹马,打马飞奔,总算在关城门之前进了城,保住了半年的身钱。

  立足的根本号规

  兰州市永登县境内保存着民国六年的《大顺成号规》。从这份号规上我们能够看到清末民初晋商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然简单,却具有超出今天人们所想象的效力。在甘肃的商帮规定,如果因违反号规而被除名者,别的商号也不予录用。这是晋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大顺成是专门经营布匹的商号,当时永登县共有15家布匹商号,大顺成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大顺成号规共有八条,每条下面都有详细的解说,显示了晋商严谨的经营作风。其内容是:“不许随便出入,恣意游荡,凡出不得超过两钟(头),更不得过夜;不许自尊自大,任意妄为及日夜贪睡,躲懒偷安;不许在外赊取货物,挪借银钱,与号内注账;不许任意支使并悬空银钱;不许与己亲厚友转借银钱;不许嫖妓、玩赌、吸洋烟;不许在号内交接不肖,招留闲人;不许暴殄天物,偷漏号事,私行宴客,接待优人。”

  学徒依照着这些规章,苦熬岁月,经受各种各样的苦难,一直干到成为店员。有些能力出众的单独开店,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但寥寥无几。大部分伙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也有些人在学习过程中经受不住考验,或者落入东家设置的圈套,或者交友不慎,违反号规被清除出号。当时,各个商帮之间来往密切,一旦被清除出号就意味着彻底失去进入商号的机会。,有些被迫去当兵,也有些流落街头。

  抗战爆发之前,晋商各个商号基本上严格地遵守他们的号规。抗战爆发后,大批山西籍人士(包括各个商号在山西的亲属)前来投亲靠友,有些规章也被陆续打破。

  到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商人眼见赚钱无望,只好购买一头骡子回家务农了。解放后,在兰州的大部分都赶回老家分土地去了,在后来的公私合营中一些晋商中的高级职员也陆续返回晋南家乡。曾经纵横甘肃各地的晋商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