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西钱庄的组织结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法很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本文旨在简单探讨山西钱庄的衰落及影响,试为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参照和启发。
山西钱庄是盛开在旧中国金融行业的一朵奇葩,它的从无到有,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它的由兴至衰又是其命运发展的必然。纵观其经历的二百多年历史,既有封建社会固有的糟粕,又有超越时代的亮点。本文将试着在山西钱庄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略述一二。
一、山西钱庄的衰败原因
山西钱庄自道光、咸丰以来,发展很迅速,到民国三年时全省共有561家,省内各大小城镇均有,并发展到省外一些城市。这是它最兴盛的时期。自此以后,钱庄数量逐渐减少,到民国十年,山西钱庄只剩下364家,比民国三年少了近三分之一。
山西钱庄的衰落,一方面,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即,封建性和保守性,而后者是导致其衰亡的最根本因素。
(一)社会动荡是山西钱庄衰落的外在原因。
咸丰三年时,因太平天国革命,朝廷为筹集军需,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因此,商民恐慌,钱店易业;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银根奇紧,钱铺多关门大吉;民国八年,山西省银行成立,省政府制定了《取缔各县纸币规则》,使山西钱庄受到了限制,全省钱庄减少到345家;民国二十三年中国银行成立储蓄部,储蓄存款激增。中央信托局成立后,也办理储蓄业务,给了一般银行一个沉重打击,山西的银行发生挤兑风波,钱庄、典当在此风潮中变得衰败不堪;民国二十四年的军阀混战使山西省钱庄只剩下182家;抗战胜利后,银钱业开始复苏,但在1952年以前几家钱庄先后歇业。至此,曾辉煌一时并对山西省金融业和商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山西钱庄彻底消亡。
(二)封建性和保守性是山西钱庄衰落的内在原因。
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山西钱庄,不可避免的带着那个社会的痕迹,即盘剥人民以养肥自己。在其经历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货币计量单位的长期不统一为其剥削百姓提供了沃土。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又给了它们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好时机。因此,全国解放后,一旦投机倒把活动被制止,原本基础较差的山西钱庄便一蹶不振,纵使政府对其寄予厚望,也回天乏术了。
山西钱庄的保守性也体现在其资金少、规模小,对外力依赖性较大方面。山西钱庄成立时资本金最多只有3万元,并且不设分支机构,与后来成立的山西票号相差甚远。山西钱庄的后来发展多依赖山西票号。在山西票号开办汇兑业务时,一般都在当地钱铺建立往来账户。而票号在这里的存款,利息较低,这样钱庄就获得了大量的低成本存款。转手放贷,不断周转,获益匪浅。因此,山西钱庄的命运,数度是与山西票号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日后票号衰落,山西钱庄又发展了汇兑业务并维持了下来。
建国后政府指望山西钱庄能帮助工商业发展,为社会主义作贡献,殊不知,它的封建性质是与社会主义相悖的,而且复业后的数家钱庄也未能顺应时势,积极改革,从而决定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二、山西钱庄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借鉴作用
山西钱庄的消亡并不能抹杀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做过的贡献。山西钱庄是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进行货币兑换业起逐步壮大的。它的兑换银钱并发行“庄票”和“钱票”代替现金流通不仅方便了交易,也促进了贸易活动的发展。同时,山西钱庄在组织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的许多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山西钱庄在发放贷款时对信用的把握很有分寸。
山西钱庄的放款有两种,一种是信用贷款,一种是抵押贷款且信用贷款余额远大于抵押贷款余额。这种做法虽然简捷灵活,但是风险较大。不过山西钱庄在发放信用贷款时并非盲目所为,而是基于对客户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钱庄雇用的跑街,平时就在调查有往来关系的客户的信用,并兜揽顾客。因而,钱庄主动招揽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是他充分了解并且信用可靠的。钱庄在贷款发放后,也并未一劳永逸,而是时刻关注其资金的动向,一旦出现异常,就会采取手段及时挽回损失。对信用不良的客户则拒绝对其发放贷款。这种对贷款的管理方法与现代金融企业对贷款的把握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说明当时钱庄经营者的远见卓识。
其次,山西钱庄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选用上比较谨慎。
旧中国的山西钱庄,独资经营比较多,因而在选用人员时十分谨慎。每个钱庄,职工仅二三十人,分别担任经理、副经理、内事先生、跑街及学徒等,经理、副经理必须精明强干并可掌管全局事务,副经理辅助经理协调好内部事务,内事先生负责内部财务,跑街则既要招揽顾客,又要抢占和扩大市场,同时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决策层,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学徒须经面试合格,有商号担保,才可被接纳。这样,钱庄就一定不会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山西钱庄在员工激励方面也做得比较优秀,不仅从经理到学徒工资级别各不相同,而且对同一级别的员工也没有实行平均主义。这种激励机制不仅会产生一种积极的、竞争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钱庄的办事效率。另外,钱庄的人员少,规模小,也有利于经理们对市场变化迅速反馈,做出决断,这种办事效率也值得今天金融企业的领导者思考。
第三,山西钱庄的规模小,业务量大,利润丰厚。
它们的做法是: 通过增加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服务措施,有些甚至是无偿的服务来吸引顾客,吸收存款,从而扩大业务量,增加利润,这样积少成多,成就大事。
博古可以通今。通过对山西钱庄历史的学习,可斗胆为现代金融企业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中国金融机构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就必须有优秀的金融人才,简洁的组织机构,高效的办事效率,多样的服务手段。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行业仍然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虽然许多机构在减人增效,但裁员方法不大妥当。如用年龄指标搞“一刀切”,许多富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被裁掉,而新的年轻学生又不能迅速适应工作,造成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不利于开展工作。这些情况在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较多,也较严重。如果用“能力+业绩+适应性”这种方法进行理性裁员,结果或许会好些。
服务手段落后也是目前中国银行业共有的通病。在“大敌”(即外资银行)当前的紧急关头,在国内需求萎缩的现状下,各大商行应及时调整心态,扎实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搞好市场细分,找出潜在的客户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真正令客户满意的服务。例如在国内信用卡市场,各大银行争相发放自己的产品,“欲与他人试比高”,这样的竞争固然对顾客有利,但是在受理信用卡的商户中,收款台受理信用卡的机具各不相同,给收银员带来很多不便,也增加了他受理时的抵触情绪。应尽快实行各行“资源共享”。
上述例子仅仅是森林中之一叶,旨在说明研究山西钱庄给我带来的启示,山西钱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有许多经营管理方面的精髓,有待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