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走西口》,黯然动肝肠。但它没有唱出来的,是晋商的成功和辉煌。
历史的鲜活,源于历史的真实。从明末开始直至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走西口从未间断。除大批或拖家带口移民,或为生活所迫走出口外谋生打短工的贫民外,晋商持续不断、愈挫愈奋的商业贸易活动,形成“走西口”的另一道独特景观。他们在杀虎口集结货物,交纳税银后走向大漠;他们秉持晋人的诚实守信,艰苦创业,成为当时海内最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走西口者,曾经空寂的漠北出现了勃勃生机。
杀虎口,因此也成为孕育晋商的摇篮。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关隘,一跃而成当时的北方商业重镇。从杀伐攻略之地,到市声嘈杂之所,谁能想到,一道关口的开合,竟会如此沉重,而且如此鲜明地改写和演绎着蒙汉民族的历史。
在满目残垣的右玉杀虎堡内,南门匾额上古色古香的“平集堡”三字,曾引起我的注意。与塞北长城沿线火药味十足的堡名相比,这个似乎寓意“和平集市”的堡子显示出它的另类。一问,果然是当时明廷和蒙古部落和平互市时的产物———眼前一片在绿草青青中不动声色的空地,正是当年蒙汉人民车水马龙互市的地方。
从“平集堡”的修建,再到康熙皇帝西征凯旋后改“杀胡堡”为“杀虎堡”,西口文化的核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细节中逐渐积淀形成:有走有回,有出有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接触,造就了西口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段开放与融合的历史,这是一段消弭仇恨和战火的历史,这是一段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这是一段孕育晋商富足和传奇的历史……如今,它湮没在车辙深深的古道上,深藏在夕阳残照的古堡中,需要发现,需要重新构架,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角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