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晋商文化

首页 > 思政教育 > 晋商文化 > 正文

兴盛一时的“乾生恒”棉店

发布时间:2014-03-15阅读数:
20世纪20年代,在今绛县城振兴街东端人民,银行处,有一个生意十分兴隆的棉花购销店。店名为“乾生恒”,系店主张得明根据其父张天育名字的近义而起:“乾”象征“天”;“生”而必“育”;“恒”则表示“恒久”,寄托着店主希冀生意永远昌盛的美好心愿。
  张天育是绛县东吴村人,精明能干,治家有方,颇负盛名。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其五个儿子从小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的志向。其长子张得明,生于1882年,毕业于绛县高小,文化水平虽不高,但自学能力颇强,苦练珠算、书法,进步十分明显,算盘打得既快又准,连多年的账房先生都对其非常赏识。他的毛笔字颜柳相揉,自成一体,颇有独到之处。高小毕业后,张得明先在东吴、峪南等村教了几年小学,后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绛县城东街开了“乾生恒”棉花购销店。
  “乾生恒”棉花购销店占地约1.5亩,建房10余间,分前后两院,临街的前院是小杂货铺,系棉花店附带经营;后院则为棉花购销的主场所。
  经营方式为股份制,股额由资金和劳力两部分组成,皆以投入数量折股,根据经营情况,年底按股分红。另有少量不入股的临时雇工,挣固定工资,店里赔赚与其无关,不担任何风险。
  在经营上,张得明肯用脑,讲心计,善谋划,摸到了不少经营窍门——
  一曰“捕捉商机”。张得明说,打仗讲究捕捉战机,做买卖则要捕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时,当地的工业尚未起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在农业上,种粮食基本上是为了糊口,而经济来源则主要靠种植棉花,所以当时种棉花的特别多。棉花种得多了,销售便成了难题。张得明瞅准了购销棉花这一门路,于是办起了棉花购销店,既排解了棉农的困难,也使自己在生意场上站稳了脚跟。
  二曰“薄利多销”。由于张得明贯彻了“不求厚利,但求好卖”的经营思想,故“乾生恒”开办不久,便门庭若市,招来人们艳羡韵自光。张得明在收购棉花时,每斤要比同行多加价3至5分钱;销售时,如果有15%的利润,他只拿7%,而把8%让给客户。这种“让利”策略使棉农和客户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为“乾生恒”的商品树立起薄利串销,越销越多,集腋成裘,利润就很可观了。
  三曰“诚信为本”。张得明经常告诫他的员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青山’如同信誉,‘绿水’好比财源,信誉常在,财源才会长流”。这一朴素的生意之谈其实揭示了深刻的经营规律。他在日常经营中坚持了这么几条:一是秤平数准,买卖公平。一次,乔村有个老汉来卖棉花,员工称后按数付了款。晚上张得明复核时发现少算了半斤,员工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他也没看出来,吃馍难免掉谋花。”言外之意,此事就算了。然而张得明却认为,尽管是不起眼的半斤棉花,但也关系到店铺的信誉,自己决不能做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最终,不仅让这名员工登门向老汉赔礼道歉,而且还补足了少付之款。二是数量足,质量好,尽量让客户称心如意。当时,其货物远销郑州、济南、长沙、汉口等地,客商不远千里风尘仆仆而来,如果因货源不足或质量欠佳失望而归。可想而知对店铺的形象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张得明在薄利广收上大做文章,纵然仅有三五分的蝇头小利,他也不惜人力积极收购,且以高质量棉花为主,尽量满足客户所需。三是对所销货物做到了分等作价,使客商切身体会到价格公道,特有所值。四是通过笑脸开店,优质服务,礼貌待客,积极维护顾客的利益。张得明不仅以自己和善待人、忠厚处世的品行影响和带动着员工,而且还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着员工的行为。发现有怠慢顾客行为者,他决不姑息迁就。这样,既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同时也得到了员工的理解和尊重。顾客们说:同“乾生恒”打交道,靠得住。员工们说:在“乾生恒”干,舒心。许多员工在这里一干就是好多年,有的直至日军入侵、店铺倒闭才回家。
  四曰:“多角经营”。即一业为主,兼营其它。前面介绍过,“乾生恒”的后院主营棉花购销,而前面门店则是杂货铺。之所以这样做,张得明是这样考虑的:尽管当时棉花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购销棉花的季节性很强。如在棉花的购销淡季,员工们则无事可做。况且,有些卖了棉花的农民想顺便买些杂货,还得到别的地方。因而,张得明在经营棉花的同时,又捎带开起了杂货铺。这样,不但增加了本店的收入,收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功效,而且也使顾客在同一地点享受到多种服务,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买到合意的商品。
  由于张得明经营有方,“乾生恒”办得十分红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店有棉花达200多包,每包、180斤,总计36000斤,约合现在的人民币30多万元。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水平普遍落后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
  1937年,随着日军的大举入侵,兵荒马乱,时局紧张,“乾生恒”店的生意受到了严重影响。张得明将仅存的100多包棉花,连同店铺拆掉的房子木料,统统雇马车拉回东吴家中。次年,日军入绛,日伪汉奸将棉花全部拉走,仅留下一些联合票子。日军投降后,票子成了一摞摞的废纸,又气又悲的张家人将那些票子用一根火柴焚而了之。几十年靠农、商辛勤劳作、惨淡经营的心血积累顷刻简化为乌有。积郁成疾的店主张得明也在日军投降前的1944年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