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晋源区的辖区内,遗址包含有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地下埋藏遗址三部分。其中,城池遗址面积20余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至唐代达到了辉煌。据文献记载,辉煌阶段的晋阳古城,由西城、中城、东城组成,西城又包含大明城、新城、仓城等内城,中城更是跨水联堞,建成水上都市。宏伟壮丽的城池和先进的筑城技术,使晋阳古城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代表之作。
北宋平灭北汉后,晋阳古城遭火焚、水淹后被废弃,湮埋于大地之中。此后数百年,古城故地基本没有大的建设项目,仅明景泰年间在旧城南关建筑有周七里的太原县城,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均较少见。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各种建筑基址整体尘封于地下。可以想见,亦有大量的珍贵器物因来不及迁出城外即被就地湮埋。多年来,在晋阳古城保护区域内经常发现建筑构件等残迹,多次出上精美的石刻造像,即晋阳古城城市遗存丰富和广泛的物证。
文献上关于晋阳古城的记载不是很详细,主要参考资料有《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晋阳记》《都邑记》等文献,这些文献都是我们调查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基础资料。
记述唐代晋阳古城轮廓、周回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有《新唐书,地理志》 “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 , 《晋阳记》 “都城,周回(四)十二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等内容。
记载唐代晋阳古城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史料主要有《元和郡县图志》:“府城,故老相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都邑记》:“城中又有三城,一日大明城……又一城(新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连仓城,北面因州城……又一城(仓城),东南连新城,西北面因州城”等内容。
自192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调查晋阳古城遗址以来,宿白先生曾于1950年代,谢元璐、张颔先生曾于1962年做过一些初步的调查。大规模调查晋阳古城遗址的工作始于200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省市文物部门组织队伍,开始了系统的调查工作:
首先是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晋阳古城的文献资料多已散伕,有关晋阳古城的信息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晋阳古城,我们组织力量,分类检索,广泛收集历史信息和考古信息。目前,收集、整理了有关晋阳古城研究的文章、论著近百万字,为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其次是遗址地貌及地名的调查。遗址地貌及地名的调查也是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调查的基础资料。为了进一步把握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遗存特征,为考古调查提供线索,我们搜集了1950年代拍摄的太原地区航拍资料,进行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内地形、地貌的专项测绘,开展了城池遗址区域内地名的调查工作,绘制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地名图和晋阳古城遗址区域的地形实测图。
在对晋阳古城基础资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钻探发现各时期夯土遗存总长18,000余米,试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其中配合大运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发掘3800平方米),由此对晋阳古城遗址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整体把握晋阳古城遗址打下了基础。
由于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范围较广、埋藏较深且遗址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含砂较大、砾石较多等特殊的地理条件,钻探工作一直难度较大。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进钻探设备,我们试制成功适合本地各种地质条件的探铲、探杆,总结出“地质钻机”在宽阔区域使用,钻探效果最好,“钩形探杆”适合钻探绵砂土层。“子母口探杆”适合钻探粗砂层、小砾石层、淤泥层等一套切实可行的钻探方法,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做好传统调查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区域内“地球物理探测法”的试验,调查长度11公里,获取数据2千万个,掌握了调查区域地质特点、埋藏状况等信息,为加快晋阳古城遗址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十五”期间,通过钻探,发现一座基本完整的城圈,钻探出数道夯土,我们对晋阳古城又有了新的认识,包括确认了城圈的四至范围、城内的夯上遗存及不同时期的营建遗迹等等。
城圈的四至范围
晋阳古城的西城墙位于南城角村与罗城老爷阁之间,夯上南北长3750米、东西宽18米-20米,南城墙位于南城角村与南瓦窑村处城角地之间,夯上东西长4780余米,南北宽18米-20米,东城墙位于西城墙东4700佘米、东城角村与南瓦窑村处城角地之间,夯上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8米-25米;北城墙位于南城角村北3750米处、罗城收费站南侧,夯土东西长560米、南北宽18米-20米。
城内夯土遗存
东西向夯土A位于南城角村北1400米左右,夯上有两段,东西长分别为近200米、70米,南北宽16米-18米。
东西向夯上B位于南城角村北2700米左右,夯土分为三段,东西长分别为700米、1200米、1000米,南北宽18米-20米。
南北向夯土A位于西城墙东2200米左右、南过境高速公路与侨友路之间。夯土南北长2000余米、东西宽18米-20米。
内城遗址位于古城营村内,钻探确认其现存的三个城角(东南城角被晚期堡子打破),西城墙南北长475米、北墙东西宽430米,城墙宽16米。
2007年,在南过境高速公路南北两端发现花土遗迹各一道,遗存各长100佘米、宽13米,关于此花土遗迹的性质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他考古试掘成果
近几年晋阳古城城池遗址的考古试掘同样受到遗址埋藏较深且遗址区域内地下水位高、含砂较大、砾石较多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考古调查的需要及遗址区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分别在罗城老爷阁、西城墙、北城墙地、场堰地等地进行试掘,揭示了罗城老爷阁内城角,确认晋阳古城西城墙在北朝至五代时期,有三次大的营建过程,确认古城营村小城为元、明时代夯土遗存。但同时,各试掘点探方(沟)塌毁严重。因此,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考古试掘方法仍然是近期晋阳古城遗址调查所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经过前几年的考古调查,我们对晋阳古城城池遗址有了新的感悟,但是,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又开始遇到新的课题,结合史料,笔者认为:
就隋唐时期晋阳古城西城的周回而言,根据《晋阳记》“都城……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及《新唐书,地理志》“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等记载,对照今制,可以推算出唐代西城墙南北长在4600米-4700米之间,此数值较已知的西城墙南北长3750米多了近900米,故就唐代晋阳古城的调查而言,还应扩大调查范围。
经过几次试掘,在场堰地、北城墙地、十队打麦场等试掘点皆发现有晚至元、明的夯上遗存,对照万历《太原府志,卷二十六》“洪武四年,太原古城修建晋府宫殿,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可以大致确认,明代不只是景泰年间在旧城南关建筑有周七里的太原县城,在明初的今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可能有一次短时间晋王宫城的营造过程。
就晋阳古城城池遗址三个内城的位置而言,之前的研究多是以古城营村内周四里的小城为“大明城”,进而引证其他两个内城“新城”“仓城”的位置。但是,通过试掘,古城营小城两处试掘点的夯土中皆出土有金元时期的瓷片,且此小城遗址方向偏东6度,与晋阳古城偏东18度的城市整体布局不同。因此,有关唐晋阳古城三个内城的调查还需要调整思路。
大规模的晋阳古城调查已历时几个寒暑,如同读书,由开始的“厚”到“薄”、再到“厚’的过程,晋阳古城这本“天书’也正在经历着“厚”的过程,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晋阳古城遗址这本“天书”一定会被破译,其神秘的面纱必将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