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汾水文萃

首页 > 思政教育 > 汾水文萃 > 正文

民国遗韵——近代太原建筑剪影

发布时间:2010-10-11阅读数:

 回顾一种文明发生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对应于人类文明四大基本活动的衣、食、住、行,其中“住”的空间形态就是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的萌芽与发育,经秦汉的成型,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末期,其建筑体系首尾连贯、一脉相承。
  鸦片战争后,还处于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建筑,开始向西方列强影响下的近代工业文明建筑过渡。而洋务运动则进一步使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建筑转入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蕴藏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太原,此时在西学之风的影响下接受并兴建了大量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功能的典型意义的建筑。
  1870年代到辛亥革命(1911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太原地区出现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的新古典式建筑,最早的是外国侵略者进行文化侵略时建造的教堂类教会建筑。1890年代,太原地区开始兴办现代工业,伴随着封建经济瓦解,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造就了各种新型行政及文化教育建筑的相应出现。
  1911年至1937年,官僚资本主义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是太原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建筑的结构和设备也有了一定进步,除砖木结构外,也逐渐釆用了砖混结构、钢筋砼结构和钢结构。随着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的通车,太原商业迅速发展与繁荣,商业建筑也随之兴起。
  从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到1949年4月太原解放,因战争的破坏、日寇的抢夺以及解放前夕阎锡山政权的垂死挣扎,使太原的城市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建筑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近代建筑的发展走向衰落。
  目前,太原城里依然保留有许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山西大学堂、督军府、山西国民师范旧址、赵树理故居、太原市文瀛湖畔辛亥革命活动旧址、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太原天主教堂、革命烈工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还有公共设施14处、学校4处、医院2处、民居74处。由此可见近代以来太原建筑业的巨大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东北侯家巷内。它建于1907年,是我国最早的新型大学之一,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比肩而立,是山西省早期高等教育所保留的唯一建筑物。整体建筑体现了明显的时代风格,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秉持中斋和西斋两种教育理念,中斋基本承继中国书院旧制教育理念,西斋则采用英式新法教育理念。现存建筑为西学西斋,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外墙色彩为灰色,窗套、山花及檐口为白色。楼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列柱式的围墙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相组合。楼身全长79.34米,建筑面积4862平方米,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二层建筑(另有局部地下室一层),中间为五层砖木结构建筑,正立面表现了当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风格,拱券式门洞,楼身两层,顶部辟有平台,上建方形钟楼一座。洞窗上装饰有西洋式罗马柱,人字坡屋顶。建筑外观平衡对称,颇有韵味。现为太原师范学院教学楼。
  
  万字楼
  
  位于太原市儿童公园文瀛湖东岸的万字楼,建于1930年至1937年间,由时任山西督军的阎锡山为振兴文风而建。阎父书堂,字子明,阎锡山为纪念已故父亲取父字命馆名为“子明图书馆”。因该建筑平面呈“卐”形,又称“万字楼”。
  万字楼为中国传统木结构手法与近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其独特的平面布局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极其罕见。楼身面阔32.60米,进深32.60米,有房间29间。房屋为仿清式歇山顶建筑,设有围廊,施单昂斗拱,拱眼镂空雕刻,有瑞兽、花卉、琴、棋、书、画等诸多图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面辟门,以北门为正,门窗采用民国年间西洋式样,实用大方,建筑采用了传统大屋顶及柱廊的立面造型,平面及结构形式已不完全是传统的形式和做法,屋顶形式多样,双脊卷棚顶与四面四阿顶相结合,正中天井楼阁为四角攒尖顶。建筑形制、雕刻图案,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05年7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受太原市儿童公园委托,对万字楼进行了勘测设计,并对基址局部进行了考古调查试掘。8月25日专家论证会通过了万字楼维修设计方案。修缮后的万字楼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位于太原市精营东二道街,建于1919年。2001年6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受山西医科大学二院的委托,对主楼建筑进行了勘察及测绘,同时对学校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是山西省医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民国8年(1919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在太原成立。民国20年(1931年)改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回到太原,接收了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以该校为基础恢复了川至医专,更名为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于1947年9月成立附属医院。民国38年(1949年)7月27日,太原市军管会将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及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于川至医专,院址即为川至医专校址。以上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当时川至医专在太原市乃至整个山西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川至医专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东起工程师街,南接徐永昌馆舍,北邻精营东边街,西至原新民头条。原校门坐东朝西(正对新民中正街),办公主楼则坐北朝南,其东为图书室(现存),西为病理教室(现为存车处)。学校原有各种科研教室、学生宿舍、教授宿舍、运动场、防空洞以及医学院的各种门诊室、病房等。主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长37.7米,宽13.7米,高13.35米,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门窗。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饰西式半圆柱。室内圆形独立柱支撑着横架与其上的梁,室内外柱头为文艺复兴式装饰。
  整个建筑平面按功能对称设置,造型中西合璧,建筑立面层次分明,屋顶上覆中式瓦顶,檐部女儿墙为镂空栏杆,前坡两山墙屋顶檐口用女儿墙封住,雨水顺屋顶檐沟排入雨水管中。楼内大厅及二层厅设西式罗马柱各两根,室内施木质地板、吊顶、楼梯。办公主楼建筑装饰细腻考究、华丽典雅,是1920年代中国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紧密结合、精心设计的实例。
  
  山西省银行
  
  山西省银行前身为山西官钱局,位于太原市鼓楼街原大清银行旧址。1918年山西省银行筹组,1919年正式开业,资本总额300万元。除在本省各县城设有分行,还陆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汉口、上海、绥远等设分支机构四十余处,可发行货币(晋钞),是阎锡山的主要经济机构,楼高二层,砖混结构,立面为西方新古典式,由台基、墙身及顶部三段组成。建筑中部设四根圆柱,爱奥尼克柱头上支撑檐口及山花。两端为砖石结构形式,墙角各设阳台一座,整个建筑造型庄重雄伟,颇适合银行的建筑风格。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解放路东三道巷,是一座古罗马风格的高大建筑,坐东向西,通体铁红色。1870年,意大利方济格传教士江类思担任太原主教,1872年,他主持修建了太原天主教堂,1900年,教堂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现在的建筑为1903年重建。现存礼拜堂等罗马式建筑,高约37米,两座西式钟塔直插云霄,正中有高10米的三角尖顶,竖有4米高的铁十字架。该教堂是太原市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民国时期的太原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一方面引进国外建筑形式和先进建筑技术;一方面继承、借鉴、发扬了传统建筑风格,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形式。
  新的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透着中国特点。这种新建筑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式(又称复古式),这类建筑从整体格局到细部装饰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制。第二种是混合式(又称古典式),这类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重功能性,外观则是“中西合璧”的,第三种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中国建筑”。这是具有新功能和采用新技术、新造型的建筑,主要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以西方古典构图为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
  民国建筑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交融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社会和城市在近代发展的见证与写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评价、欣赏和借鉴,可以从中吸取到丰富的知识。
  太原是全国范围内保留民国建筑数量较多的城市之一,这些建筑彰显着太原城的风貌,反映出太原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近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载体,具有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近现代文明的双重价值,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