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汾水文萃

首页 > 思政教育 > 汾水文萃 > 正文

万荣后土祠概览

发布时间:2010-10-11阅读数:

内容提要:文章从万荣后土祠的历史沿革到对现存后土祠的描述,详细介绍了万荣后土祠过去的历史价值以及未来的开发价值,指出了修复和开发万荣后土祠的重要意义。

万荣,故称汾阴。由于自远古旧石器时期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址。如西卓子旧石器时代遗址。县城有东岳庙、飞云楼、宝鼎有后土祠、秋风楼,南张亦存稷王庙正殿……共有文物单位五十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在诸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祠,是供奉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祖先后土娘娘女娲氏的祠宇,名传海内外。

后土圣母在远古时期民间传说中是位功绩非凡的人物,后来逐渐被神化,在至少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皇天后土中所说的“皇天”就是指伏羲氏,“后土”指女娲氏。伏羲氏乃为管天的昊天上帝,女娲氏为管地的后土圣母。考之周礼,“后土乃是昊天上帝之配也”。由此可见,作为天神的伏羲氏和作为地神的女娲氏,原本是一对夫妻。正是他们司天控地,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知识、能力及物质基础。特别是当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土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土地视为母亲,把后土圣母尊为可以承载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初元始祖。对于女娲创世的功绩,《淮南子·览冥训》中曾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在此基础上,女娲继而使人以婚配,赐人以农禾,立人以厚土,衍人以万嗣,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古的“源”,最早的“宗”,最深的“根”,最大的“本”。

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后土圣母就受到了人类最诚挚、最隆重的敬仰和奉祀。《蒲州府志》和后土祠《历朝立庙致祠实迹》中均有记述:“轩辕氏祀祈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就是说,自黄帝平乱之后在汾阴脽上设坛祭祀母祖后土女娲始,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这里辟坛构事,进行每年一度的祭祀。到了汉代,益趋成制,每帝祭后土、更成为必不可少的朝中大事,汉武帝刘彻把祭祀后土看得比东岳封禅还要隆重。他在位期间先后六次祭祀后土,每次都带领文物百官,朝臣内亲,浩浩而莅,旷日不归,史称“亲望拜,如上帝礼”,其威严隆重以臻至境。五帝祀后土,是自秦地夏阳乘船渡河而至的。他乘双层楼船横渡黄河,以祀后土,在船上酬酒宴,宠群臣,赐绫佩,慰嫔妃,怀情饱涨,意态昂扬,举觞援笔,妙手偶得,遂有问鼎之作《秋风辞》问世。其中“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说得正是汾阴之秋的自然景观,而“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则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援舟祀土的景观和情态。

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以及东汉武帝刘秀等,也都先后十余次来汾阴祭祀后土圣母。唐时,玄宗李隆基来此祭祀,特诏告将汾阴后土祠加以扩建;宋时,真宗赵恒为祀后土,更着人提前对祠庙作了全面修葺。经过历朝历代的创建、重建、增建、扩建,汾阴后土祠逐渐成为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古代祠庙建筑群。

现有的后土祠位于山西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万荣县庙前村北的黄土高崖上,东靠稷王山脉与运城闻喜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相望,南依孤峰与运城、临猗接壤,北眺吕梁与河津、稷山为邻。后土祠东西宽105.21米,南北长240.81米,总占地面积25335.62平方米。祠内山门、舞台、献殿、正殿、碑亭、东西五虎殿和秋风楼等九处文物建筑,结构合理,布局严谨。献殿、正殿额枋雕刻华丽,工艺精巧。屋面披覆着黄、绿色琉璃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山门有山座舞台前后连缀而列,形成“品”字型格局,为全国独例,至为珍贵。祠内沿中轴线两边配有唐明皇碑、宋真宗碑、钟鼓楼、真武、二郎、六丁、六甲、东西五虎偏殿等,规模之大,气势宏伟。清乾隆19年(1754年)编修的《蒲州府志》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

后土祠在宋代以前,是历朝皇帝祭拜后土的地方。自金元时起,由于建都北京,距离较远,皇帝不便亲自到此地祭拜,而派重要官员前来行祭。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索性在北京建起天地坛,以代替后土祠祭祀后土。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建起了方泽坛,亦即地坛后,天地坛方改称为天坛。由此看来,著名的北京天坛,实际上渊源于汾阴后土祠。

位于后土祠正殿之后的秋风楼,因楼内藏有汉武帝的《秋风辞》碑刻而名闻遐迩。楼身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之上,东依峨嵋岭,西傍黄河岸,隔水与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相望。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周围砖砌女墙。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有力,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巍峨劲秀,实为现存古建筑之珍品。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建筑艺术独特,楼台气势磅礴。上有两方横额,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游人登楼凭栏远眺,可北瞻龙门,南望华岳,大河壮观,尽收眼底;亦可摩娑碑碣,赏咏诗文,唐风浴心,宋韵涤胸。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端,“秋风又是,景色不同”。

后土祠西侧黄河岸畔的庙前古渡有史以来是秦晋交通枢纽。历代帝王将相、名流显贵祭祀后土及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均由此渡往返于秦晋之间。1937年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同志等东渡黄河也是由此渡登岸挺进华北抗日战争前线,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娘娘庙会,万荣县委、县政府都要在后土祠举行后土大祭活动,吸引秦、晋、豫三省相邻的民众扶老携幼,坐车乘船,纷纷赶来朝拜后土,祈祷华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保佑全家健康平安、万事如意。特别是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华人也纷纷组团前来寻根问祖,朝拜祭祀,铭记中华民族之根,炎黄子孙之源。随着海外华裔归国“寻根热”日趋繁盛,国内民众“朝拜热”不断升温,开发后土祠风景旅游区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