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过大年,现时说法叫过春节,农村人还是叫过大年。过大年也罢,过春节也罢,既然是过年,就要施行拜年,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老规矩。过年这天或是晴朗蓝天霞光照耀,或是阴云弥漫瑞雪纷飞、或是北风呼啸寒冷刺骨,拜年都要照常进行,谁也不能抗拒。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古老的农村到新兴的城市,就是海外侨胞炎黄子孙,也节守中华民族这个传统礼仪,过年拜年、自觉遵守,毫不含糊。 拜年有同事之间互相拜年、小孩给大人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集体团拜等。过去是磕头跪拜,现在大都不磕头,但可以鞠躬和拱手作揖,同事之间大多数人都是互相握手祝愿新年好,还有座谈式的拜年。座谈式的拜年是正月初一这天到长辈家或是很要好的朋友家走一走,坐一坐。还有电话、电视及电台拜年,这些均属空中拜年。如今每年春节不少报刊采用套红或彩色在头版显著位置向读者拜年,各企业事业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发放贺年信、祝辞和年画拜年,一些厂商还发出广告配带新年祝词向关爱他们的用户拜年并祝福。 历史上何时兴起过年拜年无从考究,一年十二个月,人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一年,斗转星移,“又是一年春草绿”,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所以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在当院点燃一堆旺火,烧掉以往的晦气,象征来年五谷丰登、兴旺发达,接着燃放鞭炮,祭献列祖,给老祖宗磕头叩拜。上述事办完,这才给家里老人拜年,小孩天真地喊着“爷爷,我给您拜年了。”随话音深深地鞠躬,祝爷爷新年好,祝爷爷健康长寿。爷爷听见很是欣慰,有一种福寿安康的幸福感涌上心头,顺便给小孙孙散发了压岁钱。孩子们接过压岁钱连连喊:“过年了!过年了!”活泼可爱地拍着小手蹦跳着、舞动着,真是“老人点头多一岁,孩童拍手过新年”。此时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或馄饨),这是新年第一顿饭,也叫团圆饭。 这天各家的早饭都做得特别早,饭后男人们、女人们穿戴入时新衣,领着孩子给本家族的老人拜年。他们在村中的巷道里遇见同辈的兄弟妯娌们就互相祝贺,然后成群结伴,说说笑笑,一同相跟前往本家族拜年。他们一进大门,就异口同声或喊爷爷奶奶、或叫伯叔娘婶,我们给您老拜年来了,您老新年好。随同的孩子们也稚声嫩气地说给老人拜年了,祝愿老人新年好。这时满屋笼罩着新年欢乐气氛,欢欣鼓舞的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糖块、麻糖花、柿饼、水果、瓜籽、花生让大家吃。此时年轻后生、大姑娘、小媳妇越聚越多,吃着食品,嗑着瓜籽、谈论着、说笑着,老人逗着孩子,孩子撒着娇,跳跃着,扭摆着,欢声笑语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在这里热闹一番,又转向另一家,以同样的气氛又轰动了另一家老人。老人们送去一批,又来一批,一批一批,接连不断,一批更比一批活跃。 如果是当年过门的新媳妇,由婆婆引领着到本家族挨门排户去拜年。每到一家,婆婆给媳妇介绍对这家大小人的称谓,每介绍到一个长辈的称呼时,新媳妇就叫声什么称呼,并鞠躬拜谢。因为是新媳妇第一次来拜年,长辈就把准备好的五盘菜端上来招待,新媳妇哪能顾及吃呢,婆婆还要引领到另一家,也明知顾不及吃,这几盘菜还一定要端来,这是个形式,而这个形式非走不可。 旧社会拜年烦琐多了。那时大人们身穿长袍短褂、头上戴着礼帽或是瓜皮帽壳,新年第一天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同时两手合拳、拱手作揖,弯腰90度,这样才是拜年。正月初一小孩跟随大人也到本家族拜年,逢门便进,进了大门直往上房奔去,只见上房中间悬挂着老祖先的彩色神祗画像,下边靠墙摆放着一张漆明发亮的长条几,条几上排放着列祖牌位,每个牌位竖一张折叠好的很规则的白纸。条几前边紧挨一张大方桌,桌上面摆着丰盛的食品献贡,桌上香炉烛台一字排列、把桌上大红花围裙压得严严实实。这时香炉的星火点点,香烟缭绕,烛台里的蜡烛红红的火苗在熠熠发光。桌前地下铺一页苇席,来给老祖先和大人拜年者就跪在这页苇席上,先给老祖宗磕个头,再按辈分给这家大人一个一个磕头,直磕到哥嫂为止。 现在过年拜年简单多了。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的宣传力度大,过年这天敬献各路神灵、给神灵烧香磕头都剔除掉了。翻身农民不敬神灵敬毛主席,每年即将过年时就到新华书店购买一张毛主席画像,张贴在屋子中央,两边还书写上“吃水不忘打井人;心中想念毛主席”的对联。早上给本家族拜完年以后,人们都自觉地聚集到民校里,我们村的民校设在娘娘庙里的没爷殿内,由村主任主持给毛主席拜年。那时,我们村的村主任是俺三叔赵春福。俺三叔是一个标准的本份农民,解放后翻了身,对共产党毛主席有深厚的阶级感情,他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他响应党的号召,首先在村里办起了互助组,后来又转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给毛主席拜年就是他倡导的。民校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的霞光透过窗户,照射在毛主席的画像上面,看起来毛主席画像金光闪闪。由于画像的光泽把阳光又折射在教室内,满教室被照得明晃晃亮堂堂的,好像这些亮光是毛主席带来的,此时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倍增。三叔指定村里有文化的人们作司仪,司仪大声唱道:我们岩西村全体群众向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拜年、脱帽、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复帽。接着用同样的形式群众从中间分开两半,互相行三鞠躬礼进行团拜。向毛主席拜年和群众团拜一直坚持到大跃进那年。人民群众向领袖拜年,是人民热爱自己的领袖,每到过年在公共场所常常见到的情景。 如今,每逢春节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在迎春茶话会上和电视上向人民群众、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拜年,祝愿人民群众新年好。春节这天,中央的、各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也仿效此法,节目主持人都首先向听众、观众拜年,还有的省市县电视台特意为本地区的领导开辟了向人民群众拜年的特别栏目。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人民热爱领袖、领袖热爱人民,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心中装着广大人民群众,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融为一体,干群一致的亲和力量,这也给春节笼罩着一种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 过了正月初一、初二就要走亲戚拜年了。正月初二在山西临猗县、万荣县的部分地区不走亲戚拜年,说正月初二是鬼节,初三才开始走亲戚拜年。正月走亲戚拜年在芮城叫做“追访”,这是因为有的亲戚常来常往,一年里来去走的不停,有的亲戚一年里都顾不上走一次,但亲戚还是亲戚,常不走就要断亲,这些亲戚还不能断,要延续下去,这就得在正月里补上这一课,所以叫做“追访”。 初二这天清早马路上南来的、北往的、东走的、西去的,一对一对,一伙一伙,好像上街赶集一样络绎不绝,马路也好像容纳不下,负载不起似的。有徒步行走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车的,也有坐小汽车的,这些都是走亲戚拜年的。走亲戚拜年时必须带三个大圆馄饨馍,闻喜县、新降县一带还把馍顶点上红,给新年拜年又增加了几分色彩。如果追访舅、姑、姨这些主要亲戚,给他们拜年除带三个大馄饨馍外还加带糕点、煮饼或者其它营养品,以示孝敬之心。 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第一天,最主要的亲戚是老泰山,所以青年人要先给老泰山拜年。俩口子领着孩子进了家同声喊爹叫妈,我们向您老拜年来了,您老过年好(正月初一拜年人都说新年好,过了初一拜年都改为过年好,因为初一把年过去了)。到家里互相问长问短,十分热情,拿出年关稀罕待客食品让女儿女婿和外孙吃。他们暖和了一会儿提上装馍的兜儿去丈伯丈叔家拜年了,到那儿也是同样的拜年活动,同样的招待法,吃饭时都想把他们留在自家的饭桌上。他们走到哪家赶上饭就吃在哪家,下午回去外爷都要给外孙发压岁钱。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第一年到老泰山家拜年大馄饨馍在大方木盒子里盛装着,大方木盒子用包袱系上,还要携带一小盒子,里边装的麻糖花、奶糖、花生、柿饼。丈母娘除留下大方盒子里的一个馄饨馍外,小盒子里的东西也各样随便抓出一些留下,但必须多少添上一些土特产,如核桃、酒枣一类的干果,没有干果奶粉、花生、柿饼都可以。总的来说正月走亲戚拜年不论是谁,也不管走哪家,统统都是三个大馄饨馍,过去把三个大馍用红包袱一包提着,现在都是把馍装在旅游提包里,到了亲戚家教孩子给大人拜年,同时向孩子介绍对这家大人的称谓应该叫什么,懂事的孩子当即就能喊出对大人的称呼。吃完饭亲戚留下一个馍,付给孩子压岁钱,这就回来了。 解放前正月走亲戚拜年,拿的三个大馄饨馍是靠全家人平时省吃俭用节约的一把面蒸出来的。那时长年累月没吃的、少喝的,过年蒸馄饨馍时真叫家庭主妇作难,没有白面是蒸不出来白馍的,拜年的人事非行不可,大馍非带不行,所以大馄饨馍不能不蒸,都得凑合着蒸上几个坐底。亲戚们来了你给我留个馍,我去了又给你留一个馍,你串给我,我串给他,七串八串凑合着都有拿的。没有粮食蒸不出拜年的馍,没有钱割不起待客的肉。富人过年、穷人过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们对过年没有一点新鲜感,反觉这年实在太难过了。我们革命老前辈陈毅元帅曾有一副对联写道:“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听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正月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去了,凑合的拿了三个大馄饨馍,外甥来了舅舅当以过年的饭招待,把肉呀菜呀都端上来,外甥吃饭一点也不客气,一筷子连着一筷子,大口小口狼吞虎咽,一会儿肉光、菜光、饭光实行了三光政策。饭后外甥回家时舅舅把他的三个大馄饨馍全都留下,给了他一个小包袱皮。外甥问:“你为什么把我的大馍全留下,我还要拿馍走亲戚呢。”“你为什么把我的肉菜全吃光了,我还没有待完客人呢。”舅舅不高兴地说。现在时代变了,农村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农民再不在粮食上打饥荒了,别说三个馍,三十个馍只要舅舅需要,外甥都能拿得起。外甥拜年来了,舅舅亲热的该叫吃啥呀。只要愿意吃,舅舅饭桌上的猪肉、牛肉、鸡鱼鲜蛋,没见过没听说过的山珍海味都会七碟八碗摆下一大摊,珍稀食品应有尽有,尽管吃饱。即使你真的吃光了,厨房还准备的多着呢,舅舅再也不会把你一正月走亲戚用的大馍全部留下。 过了初五出了破五,走亲戚拜年基本结束。在外地工作回家过年的人陆续返回单位,在本县或在本县其他单位、乡镇工作的人也都返回工作岗位,马路上松散多了。但农村还是年兴未尽,零零散散还有人走亲戚拜年。这年拜节,正月一月,主要亲戚年轻人都拜过了,上了年纪的老汉、老太婆这时才“蹒跚欲动”,走出家门去作拜年活动。老汉走自己的舅家,即使舅父母都已谢世,只要还有表兄弟们健在,都要和正常走亲戚一样节守礼仪,从不马虎,只要老汉能走动,年年如此,这个礼节一直要延续下去。老太婆是走娘家,尽管年岁大了,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娘家辈分大的已没有人了、辈分小的都不知道称呼她啥,就这样正月还要去娘家走走。 现在交通便利,家家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有个别年轻人利用自己的交通工具过了初一、未出破五以前,任意选一天去给亲戚拜年,装上一大提包馄饨馍,早上选择一联串路径,骑上摩托车出发,每到一家屁股没坐稳,就从提包里掏出一个大馄饨馍给留下,又走一家,也是留下一个馍,扭身再去另一家,连吃饭都顾不上。就这样,一天把所有亲戚全都追访拜完了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像这样走马式的走亲戚哪能说上拜年的话,这纯粹是发馍去了,亲戚怎能沟通呢?能越隔越远,越走越淡,失去了走亲戚拜年的意义。一年只有一个正月,走亲戚拜年活动自古至今都很慎重,在正月里这种走马式的走亲戚拜年切实不可取。 正月里走亲戚拜年,我去给你留个馍,你来了又给我留个馍,这个馍就成了亲情的扭带,把亲戚连结得更亲密了。如果亲戚留馍他不收受,证明有意见,第二年亲戚也不走了,你不来,我不往,长年不来往,时间隔离久远,谁也不理谁就断亲了。 过年拜年没有具体规定方式,过去是磕头,给自己家或亲戚家拜年都是到祭祖桌前给长辈、给兄嫂一个一个地磕头拜年,现在是点头鞠躬、拱手作揖,握手祝愿这几种方式。磕头这个方式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现在根本没人磕头,即使在农村个别人拜年磕头,人们都不支持,反说你是老封建一套,应改革了。握手祝愿,是外地工作的人回家过年时到亲戚朋友家或路遇亲朋常用的方式。现在拜年全用的是走访座谈式,农村采用这个方式,城市也采用这个方式,工矿企业人多集聚的群众都是采用这个方式。笔者退休前在矿山工作,大小也是个头头,每年正月初一,我们几个主要负责人清晨一起到本单位职工家里走走,又到单身宿舍走走,座谈座谈,祝贺新年好。 亘古以来过年拜年是一个文化活动程序,我们继承和发展过年拜的传统文化风俗,会使我们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