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讲究过节,民间流传着“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毛节”的俗语。这些民间节日源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古代天文历法的观念与成果,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稳固的传承性,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四大节
山西人的“四大节”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大节日,即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和冬节(冬至节),来源于古代历法的四季观念。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比较发达,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族就已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每至是期,官方要举行诸如春社、劝农、祭祀、秋报等活动,正如《礼记·月令》中记载的那样:立春时鼓励春耕,不得兴兵;春分时整饬田畴,修正封疆;立夏时命官出行原野,为天子劳农劝民;夏至诸事未定,需小心谨慎;立秋五谷丰登,祭祀土地神灵;秋分寒意来袭,人应躲入室内;立冬天地闭塞,修缮宫室城池;冬至天寒地冻,要塞尽皆关闭。农耕经济有赖于季节时令,立春躬耕、夏初劝农、秋祭神灵、冬日养藏,完美地应和着四季节令,由此产生了四季的节日,代代传承不绝。
但是,节日并非历日,也非节气。岁时节日的形成必需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明确的日期,二是必须有相沿成习的风俗活动。所以,在“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蒙昧年代,没有历法,没有共同遵守的时间表,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形成人们共同的节日;同时,节日并非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主观愿望,没有相通的信仰与追求,没有约定俗成的禁忌与规矩,也不可能形成地域群体的节日。
八小节
山西人的“八小节”浓缩了山西人的传统观念,是山西人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追求的充分展示。这八个节日包括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龙头节(二月二)、清明节、五谷节(六月六日)、中元节(七月十五)、重阳节(九月九日)、寒衣节(十月初一)和腊八节(腊月初八)。龙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最典型、最普遍的原始崇拜,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广为流行;而清明上坟祭祖、十月送寒衣更是家族兴旺观念与“事死重于奉生”风习的生动体现;元宵节的旺火彩灯、秧歌小戏、锣鼓说唱、游艺杂技等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地表达了山西人的思想才智和文化底蕴。
二十四个毛毛节
战国时期,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基本齐备,汉代明确地把一年划成24等份,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岁时节日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所谓“二十四个毛毛节”,山西民间有二种说法,一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而言,除去春节、上元节、中秋节和中元节,实际只有20个。这个说法源于古人望月的习惯和二十四节气的节奏,既笼统又不符合秦汉以来节日风俗的实际情况。二是指实际存在并长期延续的其他24个有明确岁时与风俗的节日,分别是立春、迎喜神节(正月初一或初三)、祭祖节(正月初二)、送穷节(正月初五)、人节(正月初七)、十至节(正月初十)、添仓节(正月二十和二十五)、青龙节(正月二十一)、祭星节(正月二十八)、太阳节(二月初一)、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上巳节(三月三)、财神节(三月十五)、关帝节(五月十三)、天贶节(六月六,与“八小节”中的五谷节相叠)、观音得道日(六月十九)、七夕节(七月七)、灶君节(八月初三,民间为灶君生日)、圣贤节(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报信节(腊月初)、避疫节(腊月初五)、送神节(腊月二十三)、交年节(腊月二十四)、除夕节(腊月三十,小年为腊月二十九)。
可以看出,正月与腊月的节日最频繁,占全年的一半以上,这种不均衡性正是因山西农耕经济和山区无霜期短的条件所决定的。山西人称腊月至正月为“年节”,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过年”,人们常说“受了一年,只盼过年”,对年节的态度远胜于其他节日。腊月至正月既是农闲季节,更是充满期盼与憧憬的季节,山西人把所有能融入年节的活动都包容进来,充分享受休闲、欢娱与口腹之乐,因此,山西人说“正月天天是过年”。
中国的岁时节日风俗,经历了形成、发展、传承、变异的长期过程,是历史的积淀过程,它既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历史记录,也是我们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与活化石。汉代是中国岁时节日的定型期,其节日风俗以信仰为基础,娱乐与教化的意图并不明显,数量也有限,至汉末,纳入国家礼仪的节日仅有8个(春社、上元、上巳、伏日、夏至、秋祀、冬至、腊日)。在民间,已流行七夕与立秋打猎祭宗庙等习俗,带有一定的娱乐性。此时突然出现了太原及上党地区的寒食节,说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节日风俗,它们虽然没有被官方认可,却开始呈现其顽强的传承性。
节日属于历史范畴,既然有其始,必然有其终。山西由于种种原因,岁时节日风俗传承格外稳固,节日风俗发展滞缓,许多在城市中或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消逝的节日风俗,至今仍在山西广阔的田野中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局面给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考察与研究、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利用等等。
山西民间岁时节日,与其他汉族地区相比,有时间、称谓以及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相比,有相通也有相异;与西南少数民族相比,差异更为明显。这些差异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