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人人会念的口诀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生育观念。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于我们既是生存的起点,又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乃行天道、尽人事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儿对天子和平民都一样,因而形成多种形式的生殖崇拜和禁忌。
在传统习俗中,妇女婚后生头一胎是极其重要的事,临产前娘家
要专门派人去催生,一般皆由女眷出面。这一习俗流传范围很广,在太原地区,催生时要带上几样礼物:小孩衣服、红糖、草纸、苹果、梨以及100个带馅的小馒头。前三样是实用物品,苹果和梨则是借用谐音祈祝母婴平安离身;100个带馅的小馒头中一半包菜馅,一半包豆馅。另包两个小馒头,1个豆馅,1个菜馅,从窗户的“猫儿帘”(炕上窗户中不装玻璃不糊纸的一格,用一布帘遮盖,可从中传递碗碟)递给待产孕妇吃。迷信的说法是:先吃到豆馅的,就会生男孩,先吃到菜馅的则是女孩。吃馒头时还要边吃边用笤帚扫炕,寓意生产时顺利快当。婆家收下的100个馒头除自家人吃些外,其余都要送给左邻右舍,每家1对,并要在当天送出去,相信这样做生产时不隔夜,少受煎熬。
孩子出生后,要在窗户台上压红纸,或在门窗上挂一条红布,以示此院房内有婴儿降生,生人须回避,以避免孩子受到惊吓。孩子出生三天后,女婿要到岳丈家报喜,回来时带些小米,叫“流奶米”。从前坐月子,讲究多喝稀饭。随后,产妇的母亲或亲戚带些营养品去探望。男孩满28天,女孩满40天后,母子要去住娘家,俗称离窝儿、挪窝儿。临走时婴儿眉心点红、脸蛋抹锅黑,谓之辟邪,并从婆家带些米面,回娘家后头几天吃,以防孩子水土不服。在住娘家期间要给小孩剃头,在耳朵上方靠后脑处留一小撮,有几个舅舅留几小撮毛,谓之留舅舅毛,别人一看,就知道孩子有几个舅舅。
孩子长到满月,要做满月(有的过百天),得子人家会摆宴招待亲朋,示以喜庆。产妇娘家要给送上一副二抬盒,内盛4层白面馍馍,另给婆母、接生婆各一件裤料;给小姑子每人一块鞋面料,给小外甥的礼物是银锁锁、帽花花、手镯、耳环等。
从前生活条件有限,凡生过几个孩子都夭折或有女无男者,生下男孩怕成活不了而寄养在外。一般是到子女多的人家寄养,由生父带上12个大供(大蒸馍)及糕点、香火之类到寄养的人家举行仪式,在天地爷神龛前烧香摆供品,磕头祭祀。婴儿的名字随寄养人家孩子的名字往下排,称寄养人家的父母为干爹干妈,还要缝一个“驴缰”(用红布裹成像项链式的套圈,挂一个银锁)。此后,所寄的孩子每年生日那天,到寄养父母家的天地爷前供献,直到十二岁。每年生日在“驴缰”上加裹一层红布。到十二岁过生日时“开锁”,也叫“完愿”,先到养父母家天地爷前供献,给养父母一身衣料。养父母给养子一个碗、一双筷子,告诉孩子:“回去吧,不要来了”。寄养关系从此结束。孩子回到自家后,午时给天地爷烧香敬纸,祭供品时一并烧了“驴缰”。
生殖崇拜的传统在我国有两大后果,其一是成为文明史上硕果仅存的唯一古国;其二是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确实称得上是奇迹。
在民间,孩子所起的名字往往也有很多意味,如起名为引弟、招弟、拉弟、换换、反反的,多是急切盼望着生儿子;叫臭狗子、臭毛、狗不理、丑妮子的,认为这样的孩子命硬,好养活;有的以出生地起名,如在太原生的,叫太生,在山西生的,叫晋生;如有叫跃进、文革、红卫、卫东的,则一望而知是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