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在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军事强人之一,并最终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他对山西地区的重视和控制,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曹操控制北方的军事活动中,主要对手之一是袁绍,而当时的山西地区就是袁绍的地盘。袁绍是东汉后期的世家大族,其先人世代在朝廷做高官,枝叶繁盛。当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战乱之后,袁绍利用其家族的影响力,形成了以当今河北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割据势力。当时,袁绍的公开官职是冀州牧,山西地区归属冀州。《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袁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决定:“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所谓“诸子”,不仅包括自己的儿子,还有甥侄一类的亲属。于是,袁绍就把中子袁熙任命为幽州刺史,控制河北和山西北部;任命外甥高(gàn)为并州刺史,控制山西的中部和南部。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袁绍也许是想效仿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子弟、拱卫王室的故事,但是,袁绍的子弟个个无能,最终完全败在了曹操手下。就说并州刺史高,到任之后,利用家族的名声,招徕四方游士,倒也想大干一番。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文士名叫仲长统,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年仅20多岁,颇有见识,受到同道中的人称赞。听说高礼贤下士,仲长统也来到了并州。高很高兴,亲自与仲长统见面,并请他就天下形势和自己的情形发表看法。仲长统很不客气地对高说:“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喜好士人但却不能选择贤者。所以,我劝君要多多注意这些方面。”没想到高一向自以为是,根本不想采纳仲长统的意见,仲长统只好离开并州。后来,高最终被曹操所杀,完全印证了仲长统的看法。
当然,袁绍本人的才能也不是曹操的对手,在与曹操的军事对抗中败多胜少,终于在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郁闷而死。袁绍死后,袁尚主持大局,继任冀州牧。就在这一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袁尚。袁尚派遣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联合匈奴南下,攻击曹操腹背。但是,曹操手下的司隶校尉钟繇则说服西凉将军马腾等人,攻击高、郭援,大破之,郭援被杀,高及匈奴单于则投降了曹操。但是,以曹操当时的力量,还不能派出自己的部队全面占领山西地区,所以,只好采取权宜之策,让高继续担任并州刺史。但是,不论形式如何,这应该是曹操第一次取得了对并州的控制权。
进而言之,曹操之所以接受高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主战场在河北,主要对手也是袁绍的几个儿子;另外,曹操是最具猜忌之人,其实是不太喜欢重用降将。高不能不明白这一点,肯定会意识到曹操迟早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到了第二年十月,高开始反叛曹操,企图形成自己独立的势力范围。
高的叛军从并州南下,先制服了上党太守,控制了晋东南,然后派重兵把守壶口关,以抗拒曹操的主力。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亲自征讨高,开始了对并州的再度控制。当时,跟随曹操亲征的是大将李典和乐进。李典从河南北部进兵,直接攻击壶口关,乐进则从北方进兵,迂回攻击高的后部。高在与乐进的对攻中失利,只好留下其手下将领把守壶关城,自己跑到匈奴那里去求救。可是,匈奴人也看出了曹操的力量不可阻挡,不敢得罪曹操,就没有答应高的请求。高无奈,只好带着身边的一些人向南逃亡,想投奔荆州牧刘表,但在途中却被曹操的手下人斩杀。
到这一年的三月,曹操彻底消灭了高的残余势力,终于再次占领了并州及山西全境。我们曾经说过,在汉高祖统一天下的进程中,曾派出韩信占据山西南部;而在汉光武帝夺取江山的过程中,也曾派出大将邓禹攻占山西南部和东南部。这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都为这两个王朝的建立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历史进程的重复演进并非出自偶然,而是因为山西太原以南是汉代的米粮川以及人口稠密地区。所以,在两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山西地区虽然不是主战场,但却是最重要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大后方,以及军粮和兵源重要供给地。特别是在战争后期,这一地区往往以其源源不断的军备资源,成为取胜者最后一击的唯一依靠。在曹操称霸中原、控制北方的过程中,山西中南部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事实上,如同汉文帝一样,曹操也称河东为其“股肱郡”,是其曹魏政权得以建立的最坚强的支撑。所以,在与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军事力量袁氏集团的对垒中,曹操不惜两度亲征山西,以便效仿先贤,继续发挥山西地区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