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汾水英才

首页 > 思政教育 > 汾水英才 > 正文

于鹏翔:执着奋进忘流年

发布时间:2014-03-10阅读数:
于鹏翔:民盟吉林省委常委、四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1年被民盟中央评为全国优秀盟员。2013年4月,因直肠癌细胞多处扩散离世。

  为了抢救满族文化遗产,他与时间赛跑

  1981年,于鹏翔从吉林师范大学政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2月,任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从此开始致力于满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与保护工作。

  原生态文化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多偏远、闭塞。了解满族民俗或会说满语的人,年龄都已较大。这是一项艰苦寂寞、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沟深得大车难到,山高得没有信号,被少得五人四套,厕脏得难以下脚,炕硬得难以睡觉。”2007年春节,于鹏翔带队一头扎进辽东的大山沟半个多月,抢救了一大批满族萨满祭祀及丧葬习俗,感慨地写下了这首写实打油诗。

  采古风、求古礼、探古迹、吃粗粮、睡土炕,这些年来,于鹏翔常带团队在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穷乡僻壤“摸爬滚打”,获得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先后抢救了萨满文化、满族皇家祭祖习俗、汉军旗人祭祖续谱、满族丧礼、民间巫俗、关东大鼓、柞蚕文化等濒危文化遗产,录制了长达400多小时的音像资料,抢救八旗谱牒近1200份,整理孤本书近200本,抢救东北皮影两箱,影辞68部280卷,抢救收集满族民俗文物5000余件。如今,吉林师大“满族语言文化”已入围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列,已建成满族文化六馆五室十二个分支基地。

  目前,全国能够像于鹏翔这样进行满语教学的老师不过10人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通过教学已培养满语方面的人才40多名。

  即使在最后患病的4年中,他依然坚持工作。

  病痛让他无法在椅子上坐太久,他就干脆从家里搬来一张行军床,躺在上面整理材料;肝脏部位时常会剧烈疼痛,他就用手使劲地顶压腰部,时间长了,关节上磨出了老茧;要化疗又要不影响教学,他就用晚上时间集中授课,学生们对他的病情大都不知情。“于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是神采飞扬的,对我们依旧那么关心,要求也一样严格,看不出来重病在身。”

  病中,于鹏翔曾书:“身虽弱,志未残,执着奋进忘流年。上苍当悯宏图愿,慷慨悲歌意更坚,长笑对青天!”   

  2013年春节后,于鹏翔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学生们去探望他。

  面容消瘦,声音微弱,强撑病体,他情不自禁地又开始了“补课”。从下午一直说到晚上7点多。“我,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等我的忌日,就把你们一年的学术成果告诉我吧……”  

  “如果能成全别人,鹏翔肯定会不遗余力”

  于鹏翔常说:不管是党外干部还是党内干部都是党的干部。要真真正正地把自己当作党的人,党的干部。

  每年他都会组织参政议政辅导讲座、市情通报会、参政议政研讨会、提案撰写人与提案承办单位对接会等。他带领民盟围绕中心工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写出不少高质量的提案。在2009、2010年度全省民盟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评比中,民盟四平市委连续两次获得各市级盟组织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同时还被民盟中央连续两年评为“全国先进市级组织”。

  每年新盟员培训,他会亲自讲课;他创新制定发展盟员“三高”化、参政议政主题化、组织学习长效化、关心盟员亲情化的工作模式。老盟员王松龄住院时他去护理,去世时帮助料理后事;非典、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他都第一时间组织盟员捐款义演;盟里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于鹏翔是个孤儿,他常说,我是农村贫困家庭的苦孩子,是共产党供我读完了大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2012年春节前,在北京化疗后老两口准备坐火车返回。“打车去车站吧,能报销的。”老伴劝他。“算了吧,打车50多,坐地铁才2块,能省点就省点吧。”结果在车站排了半天队,没买到直达车票。两人只得先买到沈阳的票再倒车。看他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爱人说:“老于啊,和学校说说要辆车吧!”“还是坐火车吧,可以少花钱。”

  于鹏翔生病后,为凑医药费,家里把儿子的婚房卖掉了,爱人又从娘家借了29万元。市领导来看他,“老于,有啥困难,就跟组织上讲。”“不能提困难这个茬!一句话也不准说。”于鹏翔给妻子下了“封口令”。

  于鹏翔对自己很“抠门”,常是一条牛仔裤,一双布鞋。但他大方起来也真大方——拿出家里积蓄做学问;掏钱犒劳同事;默默资助很多贫困学生;两卡车文物,价值几千万,全部捐给学校;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45块钱,却花了29块钱给岳母买了只烧鸡;一直照顾着他的一位大学老师。一次,爱人买回一个藤椅。他转身就把藤椅给老爷子送去了:我老师还没有呢,我怎么能用呢?后来,老爷子去世,身患重病的于鹏翔又一手操持了葬礼。

  “如果能成全别人,鹏翔肯定会不遗余力。”爱人陆玉文说,“不知道他都帮过别人什么忙,他走后,总有老师学生打电话,或者上家来,说‘于老师对我恩重如山’。”(记者 孟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