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学习研究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把握好“两个出发点”和“三个解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对实践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不同时期党的思想路线及其内涵
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新表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和具体拓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是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求真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探索客观规律,发现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按照客观规律所制定的决策付诸实践,真抓实干,取得实效。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关键;解放思想又须以实事求是指引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使思想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的观点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理论要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贯彻辩证法精神的理论,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世界的,要发展,理论就一定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所以必定是与时俱进的。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点——实践性。“务实”的问题,贯彻执行的问题,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要害问题。求真务实更为突出了在正确认识世界基础上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
回顾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以及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思想路线形成的历程。首先是毛泽东针对教条主义的特征和危害,提出了实事求是问题,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其次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问题,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把解放思想看作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当然前提。再次是江泽民针对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与时俱进问题,要求人们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始终走在实事求是的大路上。在新时期,胡锦涛针对干部队伍中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状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情况令人堪忧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指出:“求真务实,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本质和核心,解放思想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与时俱进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落脚点和归宿。正是他们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具有了中国的气派和中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这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我们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锐利武器,同时它又是在开拓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铸造的。
二、坚持实践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坚持正确地实践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要在把握好“两个出发点”和“三个解放”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两个出发点”,一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二是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既反对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又反对尾巴主义和不负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前者是科学判断的出发点,后者是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坚持正确实践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必须以科学判断为前提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个解放”,就是要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个解放”把解放思想的内容具体化了,深化了。在社会变革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持正确实践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处理好五方面的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理论上讲,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才能求是。由此,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个人的素养差异而分别从现象和本质出发而产生的不同意见;二是由于动机不纯有意混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不同而制造的矛盾。两种不同情况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确实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其次,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统一性是抽象的结果,多样性是现实的存在。一般理论、宏观决策是人们对统一性的理性反映,对实践的意义在于指导,而不是教条,更不是圣旨。在实践中既要坚持一般理论、宏观调控的指导意义,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决策,确实是对领导干部素养的严峻考验。在社会层级结构中,处于中上层位置的领导干部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必须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确实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特殊性愚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共性反映。实践中,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矛盾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善于从复杂纷纭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确实做到纲举目张,驾驭全局。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特殊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现代管理学意义上讲,细节决定成败,对特殊问题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在对特殊问题的处理中展现出对整体工作的普遍指导意义。第四,处理好长远与眼前的关系。长远与眼前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通常考虑眼前的多,而顾及长远的少;受人们短期行为的影响,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是在人们破坏环境受到自然惩罚的教训下才获得的理性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含从眼前的实际出发,也包含从可预知的未来出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贯彻思想路线的结晶,必须愚长远发展于眼前发展之中。第五,处理好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价值观必然随效用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事物在运动,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在发展,认识水平的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效用关系不断变化的客观反映,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性。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认识,价值是主观对客观认识的一致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实践中既要坚持真理,更要不断发展真理;价值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反映,要致力使人民理解真理、把握真理、运用真理,才能真正体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敢于探索,勤于实践,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