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全育人”导学机制视域下的学风建设研究
(一)标题中,“视阈下”用词不够准确。“视阈”一般指某种理论视角。
(二)“三全育人”导学机制与学风之间的关系阐释需要进一步深化,只有具体地说明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成为一项真实的研究课题。
(三)对“学风”概念还需要做深入的解析,指出“学风建设”的步骤、路径、模式等。如:班级学风建设如何循序渐进展开?如何发现、发挥优秀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引导、改变落后群体的行为?等等。论证中未作具体说明。
二、当代大学生系统性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一)标题陈述需要进一步斟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是大学生,宣传的主体是教育者,两个不同主体合在一起,表达不够清晰。
(二)总结归纳的三种路径,仍显粗略,论证过程中涉及到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但仍需进一步聚焦。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情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一)研究内容略显空泛,国情教育内内涵丰富,虽然研究计划中有“国情教育内容”一项,但明显超越了课题容量。
(二)研究计划与主题不够匹配,显空洞。
(三)对长效机制阐释不够深入
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一)无前期研究基础。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概念与论证中所列内容不完全对应。
(三)研究计划还需进一步充实,仅凭借几项量表检测,难以体现思考研究的意蕴。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
(一)与课题指南对应不够准。
(二)就新媒体建设研究新媒体建设,对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够充分。
六、新形势下高校国情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融合开展的长效化研究
(一)同时兼顾“国情教育”和“党史教育”略显宽泛,内容太多,建议省略“国情教育”,聚焦于“党史教育”,或反之。
(二)长效性阐发不够充分。
七、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网络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影响研究
(一)选题略显滞后,缺乏新颖性。经过几年来的治理,网络思想环境已经有很大净化,所谓“网络亚文化”已经体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但论证中没有看到有关的阐释。
(二)研究内容体量太大,本课题难以承担。
八、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创新研究
(一)选题很好,但在论证中,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本身的阐释不够,因而所列研究思路与办法中,没有能够很好地针对这个背景,不可避免地使研究本身流于表面。
九、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一)标题中,应该是“路径创新”。
(二)研究论证中,进一步聚焦“路径”。
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这个表述需要进一步斟酌,“实施中”是不是更妥当一些?
(二)注意聚焦核心词“体系”。研究中不需要过多论证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否应当在“课程思政”中协同育人,而是解析如何协同育人。包括具体的思路、路径、做法等。
十一、“课程思政”引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
(一)研究中应注意切中主题,在研究计划中,还有部分内容略显单薄,二者间联系不够紧密,未能聚焦主题。
(二)研究思路应更凝聚、更明确一些。
十二、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一)“融入”概念有些空泛,需要进一步聚焦,比如融入的途径、模式、机制等等;
(二)研究内容应更深入,论证书中,更多的是概念的综合。
十三、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课题名称表述比较准确,“视阈下”概念较清。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研究可继续延伸。
十四、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的特色、难点、创新之处,均需要与课题名称相匹配,上述各内容中均未突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或者建议更改标题。
(二)研究思路所展示的,更贴近于一份调查报告,与所要研究的问题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十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
(一)建议按照课题指南所列展开研究,不要再探讨“发展的现实路径”问题了,只要能归纳总结出核心素养即可。研究内容过多,难以承载如此丰富的内容,各项均想兼顾,难以实现。
(二)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修正,以真正对准所要解决的问题。
十六、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一)课题名称与内容间错位明显,一是未能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二是未能聚焦“指导体系”。论证中,仍然突出“指导”,而未聚焦“体系”。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更贴近于一项调查报告。
十七、文化基因融入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一)注意文化熏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针对国际学生。
(二)研究中,应聚焦“融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