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部门概况 (部门介绍) (机构设置) (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 (价值观教育) (理论学习) (教学科研) (主题活动) 文化育人 (工作动态) (人文讲座) (经典导读) (汾水文萃) 心理育人 资助育人 (工作动态) (资助政策) (资助项目) (工作流程) (学生风采) 军事教育 (工作动态) (军训风采) (国旗班) (国防教育) (征兵工作) 辅导员培训学校 (工作动态) (心语) (理论学习) (案例交流) (辅导员工坊) (辅导员风采) 学生管理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班级建设) (学风建设) (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 支部建设 财大易班 信息公开 下载专区

教学科研

首页 > 思政教育 > 教学科研 > 正文

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发布时间:2010-10-11阅读数:

【摘要】: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

【关键词】就业率/质量/素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制度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就业制度由原来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改革为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引下,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由被动变为主动,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单纯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近几年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虽然暂时缓解了当年的社会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群体的素质水平,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却日益严峻。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总数将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加比例在45%以上,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加上2002年没有就业的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到2004年达到400万人。年度大学毕业生数量也由当年的83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80万人,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要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社会环境及就业机制等诸多方面创造条件,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发展,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学校要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和摇篮。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直接反映在就业率上,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就业率高低的关键因素。

1.学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校要对培养的人才准确定位。首先要明晰办学理念,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开设新专业必须从“特”和“新”上做文章,而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善于科学预测和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走向,善于预测社会职业岗位的形成和数量,切忌一哄而起。其次是对传统老专业,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其他教学文件。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才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校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人才培养制度,确保人才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日益发展,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有一套严格的人才培养制度,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首先要有一支热心和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教育,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特别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考察和督促检查。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考核、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改、教研、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呼声甚高的形势中,高校还要吸收一部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教师。其次要将人才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既要是理性型、思考型的,又要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独当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有的用人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不愿用大学应届毕业生而愿意聘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大学毕业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工作角色,“上手”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对于特别注重效率的用人单位来讲,不愿意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缩短“上手”期?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改革学校人才培养制度及模式:克服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轻因材施教),重课堂轻课外实践,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等弊端。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并合理实行质量监控,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使培养的人才紧贴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3.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开好开足相应的政治理论课,它们能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女大学生还要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使她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做新时代的女性。

其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大学生在学好自己所修专业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面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促进大学生成才

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大学生的成才条件离不开高等学校良好的教学设施(硬条件)和科学的学校管理(软条件),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高等学校首先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例如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及各种实习、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等。较好的教学硬件条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从而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其次是学校自身的育人水平。包括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其他各职能处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均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第三是学校要克服重“进”轻“出”的缺点,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出”与“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千上万的学生招进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把成千上万的学生送出校门到各行各业去就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更复杂,它既涉及到毕业生的发展前途,又涉及到用人单位需求状况,还包括经济发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各行各业的结构调整和需求,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区域观念和功利观念等等。因此,高等学校要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氛围,以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中国高等教育,2003,5

贺江平,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 湖湘论坛,2005,2